王呈琛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进入转型时期,我国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特色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高校开始逐渐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德育工作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现状不容乐观。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推动德育工作创新,使高校德育工作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71-03
1 前言
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领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随后,我国许多普通高校开始提出试点转型的申请,“引导一批普通院校建为应用型大学”的课题摆在了中国高校教育者面前。在高校转型时期,其德育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任务的完成,必须充分借助高校德育工作,充分满足高校改革、开展和稳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 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对德育工作存在认知偏差 由于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偏差,一边是企业面临招工难的情况,另一边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压力巨大,这就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这种形势,一些高校开始向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高校对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存在认识误区,例如:对高校德育工作重视度不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工作也就无法得到具体落实;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功能认识不足;忽略了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等等。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有才无德。
德育工作内容传统、方法落后 目前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大多数是按照教育部门与行政部门的安排或指令,内容一般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转向应用型并非简单的高职化,这种德育内容没有贴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无法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法治教育以及生涯规划发展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从德育方法上来看,重视说教灌输,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较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的课堂缺乏感召力。即使也有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开始引入多媒体教学,但是仅仅局限在照搬课本的层面上,并不能很好地体现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目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完善德育工作方式,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德育工作者素质有限 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之一,其素质高低对德育工作质量以及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示范作用。特别是一些专业课的教师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授文化知识,而忽略德育教育;许多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更多的是机械传授德育课程的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这就导致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生源更加复杂多样化 当代高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宠溺,大多比较娇气、较弱,独立能力较差,比较骄傲,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容易产生矛盾。所以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帮助学生恰当地处理同学关系,引导学生处理日常琐事。2014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高校转型要逐步扩大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以及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转型后的高校生源不再只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生源日益复杂化,学生兴趣广泛,实践能力强,充满个性。这就使得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复杂化,应该努力避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入“重专业、轻素养”的误区。
3 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更新高校道德教育理念 新时期我国大力提倡以德治国,倘若一味地重智育而忽略了德育,那么将会顾此失彼。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全面落实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育人观,这样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才有希望,才能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在实施德育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爱心、耐心、诚心”平等对待、关怀每一位学生。如今德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一门实实在在的学科,所以评价考核环节应该给予重视,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表现情况,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比学习、讲团结、赶先进、互帮助”的良好局面。同时,还要树立应用型的德育教育理念,这与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相契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回归生活既是满足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趋势。
创新德育工作内容与方法 新时期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为此应该辩证地看待,明确主流思想文化,将其渗透到高校德育工作中来。
首先,引入比较实用的思想道德指导理论,如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道德文化思想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优秀革命传统教育。
其次,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德育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法制、文明礼貌、心理等为德育教育内容,帮助刚踏入高校的学生适应新环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重点进行励志和理想教育,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最后,运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师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德育工作方法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创新。例如:建立心理咨询与疏导平台,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德育的社会实践性;运用信息技术,创建网络交流平台,密切关注学生上网动态,教会学生辨别与运用网络资源;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网络交流平台,指导学生就业;观看电影视频,从电影中感受其中传递的德育内容;等等。如此通过多方面的德育工作,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式,都要贯穿人文关怀、情感激励等,达到以情感人,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与队伍建设 高校德育工作开展要与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就要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组织机构,由校长总负责,副校长为德育教育顾问,政教处团委操作执行,德育部门为具体实施部门,形成完善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当然,高校其他部门也有德育责任,且责任需具体落实到位。
其次,构建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机制,明确高校德育工作范围,需要开设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安全教育周”“体育文化节”“法制宣传周”等,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再次,要完善规章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服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为高校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最后,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选拔经验丰富、能力过硬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充实德育教育队伍;将班主任管理业绩纳入考核体系,激励班主任德育工作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待遇条件,改善其工作环境;重视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执行力,不断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育人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影响学校全体成员的做事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规范等。当前一些不良的风气对高校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在高校转型时期,应通过创新德育工作的理念,寻找与高校转型的契合点,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一方面,塑造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为高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选择“鲁班文化”为该校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象。
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化品牌的有效载体,如通过走廊、橱窗、花草树木等传递文化信息,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新媒体传播文化理念,增强德育工作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
4 结语
总之,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将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从德育教育理念、德育工作内容与方法、德育工作机制与队伍建设、校园德育文化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金荣.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1(6):158-159.
[2]蔣春艳,等.基于伙伴教育的“学长制”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62-163.
[3]肖曦.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4):25-27.
[4]傅新禾,李菩菩.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3(23):160-161.
[5]徐珊.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工作思路创新[J].长江丛刊,2016(24):207.
[6]袁雅芬.雨后的天空才能画上彩虹:浅谈“最美校园人物”对中职德育的影响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