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奇
摘要:中学物理教学课堂作为同学们物理知识学习主阵地,现阶段,最初的问题即部分同学缺乏一定的学习情绪,或是极易产生畏难情绪等,严重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又受到定式教育的影响,使得同学们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为此,文章将探讨有效激发同学们物理学习情绪的策略。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情绪;激发策略
通常同学们在上物理课时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表现,课堂上一听即懂,课后做题就错。如果同学们的成绩始终陷入低迷中,长久以往,他们必将丧失浓郁的学习情绪,甚至还会产生畏难等不良情绪,最终造成厌学问题。为此,研究他们物理学习的情绪显得尤为迫切。
一、物理学习情绪缺少原因
(一)学生方面
同学们能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中合理并用手脑,课后总结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能力,独立自主的完成作业,即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同学们在任何环节表现出草率马虎,便可认定其缺乏良好学习习惯。[1]由此,既会降低我们学习时的知识接受能力,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更难以提高学习成绩,进而产生不良学习情绪,严重挫伤物理学习情感。
(二)教师方面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双边活动,教学中任何问题都将体现在师生身上,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反思教学,总结有效教学方法。然而,由于一直以来物理教学被教师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物理知识、方法、习题和实验教学,未能注重教育对象即学生,忽略指导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便会使其在教师那里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进而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最终影响到物理学习效果。除此之外,物理教师并未正确对待学困生。通常物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呈多样性,需要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尽量实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方可有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若是对学困生听之任之,必定将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严重时或将造成全体同学情绪低下,对物理学科产生抵触心理。
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情绪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轻松学习氛围
面对高中生活同学们往往会感到陌生又新鲜,但离家求学必定会使我们产生寂寞感。并且由于周遭同学智力大同小异,以及初高中知识无法有效衔接等问题,极易诱发同学们的挫败感,严重损害同学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师生互动与简易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2]比如,教学《力的分解》时,对给定力的分解在无条件限制下可任意进行,具有多组分解情况,通常联系平行四边形定义,同学们即可轻松理解;但有限定条件分解时,如已知另一个分力方向或两个分力方向等,便会造成同学们理解困难。而之所以出现该问题,主要在于同学们未能深入理解知识,仅为单纯记忆。鉴于此,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即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物理定理的发现通常源自实验或偶然试验。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要立足于课堂,并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加深同学们对物理知识原理的理解,以理清物理量间的关系,了解物理单位的重要性。而由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既可放松其身心,又可提高操作能力,无疑是最有效的调节途径之一。
比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期间,其中“瞬时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同学们可在课堂中学习“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理论后,再进入实验室亲自完成实验,进而深刻理解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从本质来说,这个实验主要是以短时间内平均速度来“粗略”代表某点瞬时速度思想。根据 ,在解答该题中即可知,高中物理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研究极为重要,这里也是应用上述提出思想中相对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同学们基本可掌握课堂理论含义,再加上对纸带上点的距离进行处理计算,还可使其加深不同测速思想方法的印象,大大提高物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学习需要内在动力来刺激,当同学们产生了学的欲望后,才能有效激发积极情绪,进而最大化擴大学习效率。同学们通常是由感性认识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并在建立兴趣后再进行思考分析。[3]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同学们可做“铁块与羽毛”实验,并观察两个物体同时自同一高度下落的情况,由于大多数同学普遍认为先落地的为铁块,但实验现象却与其生活经验存在矛盾,这样可快速调动我们的好奇心,主动探索原因实现理性思考,进而了解“真空”中物体下落过程不会受到摩擦力影响,然后再进行受力分析,明白两个物体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如此一来,我们在整节课都在积极思考,合理简化了原本复杂的学习过程,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积极情绪。
结束语:
同学们在物理学习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单是实施上述策略显然不足。因此,这还需要教师的相信与尊重,同时也需要同学们的不断努力,合理采取爱写策略,方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谈如何克服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6,23(9):57-57.
[2]顾建华.跨越“台阶”,消除学生物理学习畏难情绪[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5,(11):76-76.
[3]林乃磊,姜霞. 浅谈积极情绪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