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合东山老

2017-05-22 16:53小海
青春 2017年5期
关键词:范蠡隐士西施

小海

1

真正的隐士,追寻的是一种与道同在或者与内心相契的生命方式。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按夫子本意,“隐士”群体原本指那些品行高洁、学养浓厚,有匡济天下能力却又主动放弃仕途而退居江湖草野之人。“无道则隐”是“隐士”得以产生的一个主要的社会政治原因。此外,因宗教信仰、逃避战乱、异族入主、修身养性、厌怠尘俗等原因而“隐”的也有不少。

北大王瑶先生在《论希企隐逸之风》中引《后汉书·逸民列传序》分析隐逸之士的动机时说:“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版,第196页)

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诗人们也在歌咏隐士:“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寄隐客》),“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中隐》)。

无论是什么原因要归隐,总要先得有一处合适的地方。

2

说东山是最佳隐居地,得有理由。

首先是距离,正好,不远也不近,一天内即可入闹市。退,有茫茫太湖,还有与世隔绝的三山岛,绝不至于进退失据。还因为,更早的时期,东山和西山、三山岛一样,都是太湖的岛屿,而不是现在的半岛形态。查阅资料,你会发现,春秋战国以前,太湖地区原是陆地的冲积平原。唐代湖水可达吴江塘岸。洞庭东山和西山原为湖中两大岛屿,后因东山与木渎之间泥沙淤积,滩地扩展,至清代中期,岛与沙洲相接,使东太湖成为太湖的一大湖湾。近一二百年来,因东太湖东岸和西北岸淤积加甚,加之围垦湖滩地,东太湖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狭长见阻水严重的浅涸湖区。近代太湖的变迁以东太湖地区最为突出。

真的是天地造化,才成就了太湖这么一个漂亮的大湾。

3

东山的人文历史,还真称得上是半部隐居史。

东山岛上赫赫有名的几户大姓,跟这种隐居文化有关。

比如席家和叶家。

这两家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都是为了逃避战乱或迫害,被迫选择当逸民隐士。正如陶渊明诗中所云:“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及逃禄而归耕。”

席家的远祖是北方关中人。唐朝末年,黄巢率起义军攻破潼关时,席温(时任武卫上将军)带着三个儿子避居洞庭东山。席温成了席氏家族东山支的始祖,至今繁衍了40多代人。东山著名的启园又名席家花园,位于东山半岛北端的湖山之间,乃是1684年席家为纪念其上祖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兴建。席家花园占地5公顷,为太湖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其中柳毅井、康熙手植杨梅树和御码头为席家花园“三宝”。

叶家是元至元年间(1335-1341),叶氏第十四世孙庆二十八公因避仲兄庆十六之祸,挟赀远贾,举家外迁,在东山前山叶巷浜附近择地定居,由此开创了吴中叶氏东山派叶巷支,庆二十八公便是叶巷支的先祖。为营造适宜人居的条件与环境,叶巷支宗族的后代弟子便在此拓涧开港,破石铺路,砌驳岸、做码头、铺浜场、凿义井。历宋元明清,人口渐增,叶氏散居之地的山址、陆巷、纪革头、叶巷唐股村、王家泾等支系巷坊,包括前山的叶巷港、叶巷浜场、叶巷河头(码头、井场头),以及茶叶弄、古秦巷、古石巷等叶氏居住的坊巷逐渐形成规模,也引来了众多异姓人来此定居。

今天你来到东山,可在记忆中寻芳踏翠。这儿万顷湖光连天,有这么多的人中之凤在此聚集,这是因为东山有太湖最美的湖湾、最温暖的怀抱。这儿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决定了这方水土,以及生活于此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形态。

4

说东山适合隐居,还有其他理由。

东山,东山,意味着东山再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隐士们看的云,望的气,常常都是省城、京都的。东山再起的故事,虽然不是出在太湖东山,但对东山来说都确实有些意味深长。

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是在南京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的。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李白有首有名的《东山吟》,他咏叹的对象就是谢安: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诗里的东土在晋唐时期代指会稽(绍兴)一带。《晋书·王羲之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这里面说的山,有人说是指会稽东山。

有的人归隐是为了出仕服务而采取的适时而动、待机而起的策略,还有的是为了沽名钓誉、吸引权贵眼球的一种手法。这样的一些人,有时候也是迫不得已,只有隐者留其名嘛。因为前面有谢安的例子,东山,东山,到名为东山的地方隐居,真是讨了个吉祥的好口彩。

5

站在东山,暮色中眺望天地间的茫茫太湖,很容易引发思古之幽情。

遥想吴王当年,站在馆娃宫眺望东山岛和越国的情景,真的是值得玩味的一件事。东西山岛屿甚至越国,只是些朦胧的线条在雾气中摇晃,当一切皆不可见,色彩已被黑暗的夜晚吞噬,最后一切界限都不再存在,天地没有区别,整个太湖恢复到泰伯奔吴之前蛮荒时代的形态,宇宙混沌,江海横流,山岳无名。

想象一下他们的对话吧。

“今晚吴国安稳无事了吧,伍子胥先生?”

可是,那孤独的漫游者向谁答复呢?

一群狐狸从山岭上跑过来撕扯他的裤脚,他惊恐万状,狐狸瞬间变成了人,畜生修炼成人,这咄咄怪事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催命的江涛正在澎湃,狐狸们顿时遁入远山。

吴王和西施幽居于湖山之中。

“大王喜欢在黑暗中沉思吗?”

“我喜欢人山人海,不喜欢明月桂花和菜园的粪臭!”

宫殿中的钟声提前敲响,沉闷,像患了流感。

素不相识的人在一起,彼此搀扶、注目,令人想起死亡、广场,旗帜和干将。

流星的瀑布挂在梦中,更深处的黑暗像窟窿一样空洞,阴影只闪烁着黑洞鞭子一样的黑色光芒,却无法修复地球生物的创痛。

车水马龙的街巷和天上涌动的白云都令西施心驰神往,天上和地下互相信赖,彼此延伸,就像人间的泪水和欢歌。

6

东山,也可以是范蠡辞别越王勾践,泛舟五湖隐居的地方。

历史上的春秋吴越之争,不是一个“美女之战”,西施不是引发特洛伊之战的海伦。美人西施在勾践打败吴王后,不仅没被赐死,反而一直“活”到今天,而且越活越年轻。她是活在良善的吴越百姓口口相传的记忆里了。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吴王困于会稽,俘至姑苏,侍奉夫差。后范蠡献计,把美女西施献给夫差,使他夜夜笙歌,沉缅酒色,丧失斗志,终于使越王报仇雪恨,一举攻克吴国。之后,范蠡功成身退,悄然离去。有人看见,范蠡携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

也有人称,传说中江湖巨贾的财神爷陶朱公即是范蠡。还有人说这位著名的隐士在定陶经商致富发大财后,怕名声太响,引来灾祸,又携西施偷偷转回到太湖东山隐居了。难怪历史上的“洞庭商帮”那么有名。明代苏州的小说家冯梦龙把“洞庭商帮”的故事编进了他的小说集《醒世恒言》里。其中写道: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放在今天,我们会说,这是“苏商”。

晚唐诗人汪遵写了《五湖》一诗,对历史上的这位隐士范蠡的深谋远虑大加赞赏:“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7

诗人李白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我感觉,他似乎也说出了东山。因为,东山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山水的,也是心靈的。范小青先生说:东山的树有多少,历朝历代歌咏东山的诗词就有多少。

在东山镇采风,镇领导让我们为东山想一句广告语。

柯平兄有“行遍江南佳丽地,人生只合住东山”和“无双毕竟是东山”。汗漫兄有“月沉太湖白,日出东山红”。育邦兄有“梦里江南,最忆是东山”、“经典江南,还看东山”。黑陶兄有“乡野版苏州,最正宗江南”。汉明兄有“日出东山都是景”。孟秋兄有“江南好,最好是东山”。德武兄有“天堂苏州,仙境东山”和“若得东山半日游,便做人间一神仙”。我的最直白:“太湖东山,人间福地”。

这个夜晚,诗人在造句时,东山的山水是沉默的,沉默的时候有神在场,有天使在空中飞翔。

猜你喜欢
范蠡隐士西施
猪肉西施
范蠡卖牛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范蠡还钱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隐士的文艺范儿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古代美女西施身上的真真假假
《庄子说》(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