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鹤龄
关键词: 哲学谘商;庄子;LBT 翻转教育
摘要: 东西方的教育方式各有其特质与擅长。随着时代更迭,在发展中也看到彼此需要调整改变及相互援引之处,然其核心精神仍不离教育对全人发展的关注。翻转教育注重提升面对问题能主动探索,且培养思辨与对话能力,实则体现哲学思考在教育现场的重要性。作为哲学实践的哲学谘商,藉由反省探讨生活与生命的课题,让人修正个己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科恩提出LBT(Logic-Based Therapy)逻辑基础疗法,助人对破坏性的思维进行检核反省,而庄子内七篇思想,则以寓言式故事,助人消忧解困达到精神的绝待自由。二者皆能助人认识自己勘破思考的限制,并对自己行为负责,进而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整合二者的特色与方法,一方面可提供人文疗愈与翻转教育的参考借鉴,一方面也能尝试LBT本土化哲学谘商的建构。
中图分类号: B8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7)01002408
Key words: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Zhuangzi, LBT (Logic-based Therapy); flipped education
Abstract: Educational methods both in the Oriental and the West own their characters and goodness but adjustment and complement between each others were found in history progress and culture clash in modern times. However,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pirit is a Holistic Education. Flipped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capability training on initiative exploration, making intellectual enquiries and dialogue. These indeed show up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ithin education field. As a philosophical practice,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is a method allowing modification on personal negative thought, emotion and behavior. Elliot Cohen's LBT (Logic-Based Therapy) help people to check and to retrospect on their destructive thinking. Instead, Inner Seven Chapters of Zhuangzi help people to eliminate worry and to reach absolute free spiritual status by fable stories. Both of them help people go beyond their thought limitation, taking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and promoting blessedness. Therefore, here attempt to integrate these characters and methods in both of them. On the one hand, provide examples on humanistic healing and flipped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build up a knowledge-construct based on local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s a trial.
第1期許鹤龄: 哲学谘商的人文翻转教育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5卷
一、前言
近年在台湾教育界一直在讨论的“翻转教育”,不论是台湾大学叶丙成的《为未来而教》或中山女中张辉诚提出的“学思达”教学法,可以看到对教育的反思与教学活动进行,着重涵养学生对问题思辨能力。“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教育长安卓·施莱瑟(A.Schleicher)提到自2018起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量),将纳入“国际力”(global skills)并将其定义为:“在尊重人性尊严的前提下,个人可以拥有从多元观点分析全球及跨文化议题的判断能力;能充分理解偏见如何影响对自我及他人的观点、判断与诠释;能够公开、合宜、有效率地与不同背景的伙伴沟通的能力”[1]足见因应全球化的浪潮,教育侧重培养学生面对世界的相应能力。
实际上,作为哲学实践的哲学谘商,是在面对生活各种议题进行深刻反省。美国批判思考中心主任科恩(Elliot Cohen)提出LBT(Logic-based Therapy)逻辑基础疗法的哲学谘商取向,以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解析情绪推理,有助于协助我们发展知性工具,开启理性思维,过上自由自主且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而道家庄子则是透过寓言呈显其关怀的生命课题,协助我们面对概念的对立流转及多元的价值的反思。当我们与别人的立场不同时,如何涵具开放同理的包容力而能与人无碍沟通;面对差异亦能敏锐观察,并欣赏与己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进而调整自己且创意地融入不同的环境。本文在上述的背景下,讨论如何运用哲学谘商之LBT方法与庄子思想,俾益于现行教育对学习者的批判思考训练,提供翻转教育的资源,并藉由此讨论,希望看到东西方哲学谘商与生命教育的对话,呈显哲学实践的时代性与重要性。
二、翻转教育
“翻转教育”(flipped learning)的“翻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甚至以有翻转之名而无翻转之实的“翻转”。然而,不论是课堂活动、教材或教法等各种翻转,据本人的观察,其内容关涉一种哲学思考教育的回归,亦即面对问题以独立或合作思辨,进行发问探索及解决的历程。当我们探讨人生诸多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习并应用在生活上,且在生活中内化,能在教学法的选择上结合“翻转”(flip)。
廣义之创意教学涉及如何让学习有趣且将学习主体交回学生,使其乐在学习、主动思考、发问及对话,以及教与学关系的位移改变、教室场域界围的打破、教材内容的多元延展。教师能以人生教练或助人者现身于学生面前,转换知识传递者而为设计引导者。由于学习的主体为人,教师只是以促进者角色,助学习者发展兴趣,主动学习、乐在学习、有效学习及锻炼思考力。在求知路上,师生彼此为“教”“学”不二的共同学习关系,具友谊的学习伙伴,并重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由对话讨论的发问教育,刺激活络以开发大脑,使学习者跳脱旧有框架,以多元观点探寻真理及创意发现而获得知识,并从中涵养学习者实践负责的人格,亦即智德合一的乐学教育。
专门技术的训练将人们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而不是成为一个人。反思现在教学纲要,设有课程各种能力指标,如对应学习、专业就业等,皆需具备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在信息发达此刻,如何涵养学生善用科技工具,学会思考、判断、分析及选择能力,都足以让人省思课程进行的方式及内容,如何帮让学生能达到内在及精神自由,我以为哲学谘商实能提供进行翻转教学的思辨培育。
三、逻辑基础疗法
哲学谘商(philosophical counseling)或谓哲学实践(Philosophical praxis)正式诞生于1980年代,由德国乔德·阿亨巴赫(Gred B.Achenbach)提出,并在欧、美等地受到重视。本人认为,哲学谘商能助人活在当下,对生命各个向度予以全幅关怀,透过理性的自我对话,反思检视生命的实践,解忧脱困获得身心平衡,迎向幸福之路。哲学谘商议题探讨自我发展、生死、人际、婚姻、职涯等与生命及生活各种问题,协助人们进行价值澄清。
LBT是哲学谘商领域中一种指针性的模式,由美国学者柯恩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柯恩曾受业于理情行为疗法(REBT)的创始者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其相关著作已被译为多国语言,如意、德、中、韩等。目前,中译本有三,即《这么想就对了:哲学家教你破除11种负面想法》《亚里斯多德会怎么做,透过理性力量疗愈自我》《尽责的忧虑者?别再杞人忧天,找回平静人生》。
科恩尝试整合哲学与心理学,藉由运用亚里斯多德之三段论(大、小前提和结论)解析情绪推理(规则Rule、报导report、结论conclusion),结合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助人在思考上更具自主、尊重、创意与开放性,改善对生活遭逢问题的抉择。LBT共有六个实践步骤:确认情绪推理、检核前提中的谬误、反驳谬误、确认每一谬误的指导德行、找出对应指导的德行、应用哲学解药。比如,在“情绪推理”部分,柯恩将情绪推理分解为对象与评价两个元素,即E(emotion)情绪=O(object)对象+R(Rating)评价,并构建了情绪推理的三段论:
规则(Rule)若O则R
报道(Report) O
结论(Conclusion) 所以,R
然因个人的行为倾向(结论)和情绪推理有关,可能演绎自行为规则及评价,于是行动反应出“应该”实践。行为推理的模型包括行为规则(Behavioral Rule)、J(Behavioral Justification行为证成)、P(行为处方Behavioral Prescription):
行为规则(Behavioral Rule) 若J则P
行为证成(Behavioral Justification) J
行为处方(Behavioral Prescription) 所以,P
柯恩认为,此模型能协助人们厘清自身的行为推理,尤其对“强求完美、严重化、责怪、人云亦云、我做不到、跟自己过不去、操纵、世界以我为中心、过度简化事实、扭曲可能性、盲目的预测”等破坏性的思维,有助于当事人进行检核反省,看到其根深蒂固的思考习惯。“你一旦看到思考的缺陷,就会看到如何补救”[2]190。柯恩认为,如果藉由系统化的应用哲学解药,取代原先非理性的前提,将有助于人们克服阻碍其自我实现与通往幸福的非理性思考模式。科恩认为,哲学资源有助于人们修通滞塞和自我贬损式的想法(致命谬误),并提出了11种超越的德行,其中勇气、尊重、真诚、节制、道德的创意、授权、感同身受、正确的判断、远见、科学思考,这些德行都以积极、建设性的目标导向方式影响行为,协助我们朝向自我实现通往幸福之路。
LBT认为,人们“面对问题,你应该做在合理范围内你可以做的,然后放自己一马。你应该不再陷溺于问题中,而是运用意志力继续生活,做你喜爱做的事情,或你认为有建设性的事情”[2]189,在强化并运用意志力的基础上,根据理性以及哲学理论、概念和想法而生的解药,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和改变情绪。运用逻辑结论,形成理性、替代性的推理,克服非理性行为与情绪,“理性的自我对话没有不良副作用,而且免费!在这个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费都很贵的时代,这是个划算的方法,而且,只要你运用意志力,这些内在药方全天候陪伴着你。只要问自己:‘如果是亚里斯多德,他会怎么做?”[2]317逻辑基础治疗法以肌肉锻炼比喻意志力的锻炼,认为人们应该不断进行认知行为的练习。
四、融入LBT诠释庄子寓言人物的非理性思维
庄子思想具有助人抵抗人生低潮和生活困境的力量。如何扩大视野省思不利之处,并能活得幸福且无忧自在?逻辑基础疗法有助于发展我们的知性工具,“看到”众人拙于用大,凡人如同“愚者自以为觉”(《庄子·齐物论》),然而未经检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吾恶乎知之?” (《庄子·齐物论》)除了形骸聋盲的生理限制外,更有心知聋盲,“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庄子·逍遥游》),而人倘不能运用理性力量反思,害怕自己在情绪、思维、行为、身心或想法跟别人不同,则“游于羿之彀中”(《庄子·德充符》),在争竞快速及与众同异之中,随时都有可能中箭受伤。换言之,人因“有蓬之心” (《庄子·逍遥游》)、“未成乎心而有是非” (《庄子·齐物论》),或是受到世俗僵化的刻板印象而人云亦云,或怕众怪同去而符应制式化评价与标准,种种执于一隅的桎梏,或因经验体验等限制,于是带来不具开放性“未成乎心而有是非”的偏见,看不到出路,所以仅能视为无用的响应,就像在有限的选择题在勾选答案或对错中应答,毫无其它可能与选择性,因而执取无能为力的拙用,于是在物则掊之,在人则弃之,有“无用、糟糕、完蛋”等非理性思考,产生负面情绪的困扰。
反之,人倘若能“翻转”看世界,以弹性用“异”、用“大”,则能有不同的生命气象。在《庄子·齐物论》对神人的描绘“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似乎是现实世界的常人无法想象,众人可能对其投以异样眼光,“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庄子·逍遥游》)。但是,如果从“真人”角度看,对于人的美丑、喜好,或天上飞鸟、陆上麋鹿、水中游鱼等,以及所谓的有用与无用、材与不材、祥与不祥、生与死等,都应该超越其中的对立而尊重其存在的多元性。同样,我们接纳自己的不足就能减少痛苦,也懂得同理他人的各种状态,并能活出自由创意且游刃有余。
庄子寓言中人物呈现困苦、忧、执、拙状态的烦忧困扰,乃大多来自个己“有形无形、高低、名位、大小、身心、美丑、全缺、成毁”的区别所至,种种迷惑执爱的成心与倒悬的桎梏,产生“怒、惧、忧、伤、患、笑、泣”等情绪反应。同时,因认知限制,对生病、死亡、丧葬、悲伤、朋友、夫妻的评价标准等具非理性信念,使得个己因此陷入无用(工具)、樊中、倒悬等忧患。LBT的第一个步骤是确认行为与情绪推理,从科恩提出的11种负面思维习惯看,庄子寓言中人物的破坏性思考习惯,涵括追求完美、强求控制(放大危险)、人云亦云、严重化、世界以我为中心、过度简化事实等,因而引发愤怒与无力承担。庄子提出和苏格拉底名言 “未经检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相似的话:“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齐物论》),其中的“悦生”“恶死”呈显世俗之人的习态,在许多二端的思考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灰色地带,或有更多的可能性。《庄子·齐物论》的狙公赋芧,众狙面对狙公的“朝三而暮四”及“朝四而暮三”的怒悦反应,实是“名实未亏”、“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为何“朝三而暮四”就咆哮?因为追求完美主义而“喜怒为用”,认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事”“事情不如你意,或未完全按你所希望的方式发展”就大发雷霆。且众狙也有“世界以我为中心”的破坏性思维,亦即人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利益、喜好及信念才是重要的,且深信事情的对错好坏是以自己为判准,且是所有人的准则。依照科恩提出的“世界以我为中心”的推理三段论,众狙的情绪推理是:
如果我偏好朝四而暮三,则你也必须如此
我偏好朝四而暮三
所以,你也必须偏好朝四而暮三
众狙无法接受狙公不同的作法,是跟自己过不去。
《庄子·德充符》寓言中郑子产及仲尼以惹人厌、无用的方式与态度,对待申徒嘉、叔山无趾等“兀者”,正所谓“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庄子·德充符》)反应的是郑国子产“要求、需要外在现实符合个人主观欲望或偏好”之“追求完美”的非理性思考模式,“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庄子·逍遥游》)换言之,郑国子产要求申徒嘉按照其期望的方式出止,甚至带有“责怪他人”,认为一切都是申徒嘉的错,“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庄子·逍遥游》)。郑国子产也具“无能为力”的破坏性思维,他认为,他对申徒嘉“把他给惹气恼了”的情绪无能为力,对“他无法和申徒嘉以同进同出相处”的行为无能为力,他对“他受不了申徒嘉与他‘合堂同席而坐”(《庄子·德充符》)的意志无能为力。郑国子产也有“爱操纵”破坏性思维,“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庄子·逍遥游》)他不视申徒嘉为自我决定的主体,通过说难听威胁的话,企图操纵申徒嘉达成自己期望的目的,想让申徒嘉羞愧。郑子产也有“世界以我为中心”的非理性思考,如果我们运用“世界以我为中心”情绪推理模式,则可将此段原文写成:
如果我偏好“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则你也必须如此
我偏好“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所以,你也必须偏好“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根据上述的推理模式,郑子产无法接受申徒嘉为何不依照他所说的方式规则行止,跟自己过不去。郑子产只能说他的确“偏好”如何,但不应将其偏好变成“必须”的要求。
庄子在《德充符》中提出“闉跂支离无脤”、“甕大瘿”(《庄子·逍遥游》)等反例,驳斥了世俗对兀者、恶人为“无用”“有过”的非理性信念,它们对常人来说或许残缺不全甚至怪异,却反而深受卫灵公、齐桓公的喜爱,并觉得他们是全人。奇丑无比的王骀兀者却能“视丧其足犹遗土”教化多人,而“以恶骇天下”的“恶人”哀驼它亦能“才全德不形”(《庄子·逍遥游》)使众人不去。这些从头至脚身形残缺者,失去了对常人而言很重要的东西,但反观这些人却能接纳自己的缺陷,没有落入追求完美主义的牢笼,“跟自己过不去”,庄子亦透过这些人物培养美德,重构其生命的真义与价值。
《庄子·齐物论》中描述了许多是非辩论者,“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小恐惴惴,大恐缦缦”,产生如“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等害怕失败的情绪反应。在《庄子·人间世》中,颜阖担任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面临教学采取师严道尊或放牛吃草的两难;而叶公子高担任两国使节出现“吾甚栗之”的恐惧与“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的焦躁不安。因为当心中持有不能或不可失败的强求,“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庄子·齐物论》),想要让双方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也因为强求完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庄子·齐物论》)叶公子高身心紧绷,无法让自己放松平静下来,是患上了“跟自己过不去”的非理性思维。
庄子寓言中的叶公子高追求完美,“事情没有成功,或不如你预期的那么成功”会伴随强求不能失败,“坏事绝不能发生在我身上”,如“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庄子·齐物论》),其情绪推理模型[3]44如下:
规则:若我无法完成被交派的任务(O),则我就是一个失败者(毫无价值)(R)
报导:我无法完成被交派的任务(O)
结论:我是一个失败者(R)
由“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情绪推理,再演绎为行为推理。对庄子寓言中人物而言,这些行为包括“令劝成殆事”、自责或尝试自杀,演绎出以下的行为规则和评价:
行为规则:如果我是失败者,我应结束生命
评价:我是失败者
结论:我“应该”结束我的生命
负面情绪思维干预了庄子寓言中人物,引发愤怒与焦虑。为对治这种“追求完美”的负面思维,庄子认为“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庄子·齐物论》)。我们要有接受失望的心理准备以克服负面思维。庄子寓言中的人物也具有“强求控制”等负面思维,强求坏事永不发生,“坏事绝不能发生在我身上”。如,不能完成被交派的任务。叶公子高越是担心,表现愈不好,越执着就越害怕,如同尽责的忧虑者。庄子则给出蜩与学鸠看大鹏鸟等待六月风动欲飞冲九万里而图南的寓言,蜩与学鸠心中充满疑惑与嘲笑。因为它们自己无法想到、做到甚或经验到。而大鹏鸟却安处泰然,并没有如一般人“我受不了被嘲笑”的意志无能为力,反能积累达到心智蜕变,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的强韧意志力锻练,从非理性的生活走向理性的生活。
《庄子·齐物论》寓言中丽姬面对要远嫁晋国,不知是福是祸,因“放大危险”的非理性思维而出现焦虑。而“危机评估倚赖证据,而不是你认为事情有多糟,或是你有多么害怕”[2]206,我们面对未知情境,应要既不高估也不低估,对治庄子寓言中丽姬“放大危险”的解药,即是“为了降低出错的机率,你应避免盲目而轻率地采取行动”[2]207。丽姬待后来到了晋国吃穿不愁,对自己先前的情绪行为觉得后悔。换言之,面对未知情境需要合理,甚至带有点冒险,在面对多元且在评估其危险性时就不会过犹不及。这意谓着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事物心怀恐惧,并在危险面前根据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做出响应。一个具有勇气的人了解“坏”相对的概念,也就是情况总是可能会更恶化但并没有所谓绝对的“坏”,这样的人能够从不幸中学习到并得到正向价值,并且愿意为生活福祉忍受合理的风险。
《庄子》寓言中也呈显在社会化过程许多“强求认同”负面思维习惯,比如,《庄子·养生主》中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老聃弟子对秦失的凭吊方式产生疑惑,提出“非夫子之友邪?”在秦失的肯认后,老聃弟子再提出“然则吊焉若此,可乎?”反映出他对于秦失行为是否合宜的质疑,而老聃弟子背后的情绪推理模型是:
规则:若秦失没有哭得很悲惨(O),那他就不是老师的挚友(R)
报导:秦失三号而出(O)
结论:他不是老师的挚友(R)
老聃弟子认为秦失若为老师好友,一定不会只哭三下,会哭得非常悲伤。因此对秦失的凭吊出现负面评价,甚至将行为等同评价人品。庄子透过秦失的言说,驳斥世俗的刻板标准,从个别死亡事件,省思人类共同的生命课题,亦即探寻生从何来,死亡何去,以及面对死亡的生死礼俗对人的意义与影响。还有人在“强求认同”的符应世俗标准“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迷失自我且彼此相伤。藉由驳斥“强求认同”的破坏性思维习惯,让自己获得自由,转以“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具个别独立思考能力,“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以及凭吊老友方式,“根据个人的创造力自主、自由地生活而不因盲从社会规范而丧失自我。一个真诚的人并不是由社会塑造的齿轮。她看重自己的独特性,珍惜民主的生活方式,以及与生俱来的个人自由,她不以决定论为借口逃避自己面对生命选择的责任”[2]193,对自己行为能负责且安心地做自己。
其次,在《庄子·大宗师》也同样有类似对生死礼俗的“强求认同”:颜回对孟孙才“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却能善丧名闻鲁国,颜回“怪之”且颇不以为然。这些众人云云之处,刚好就是庄子欲助人觉察省思之处。所以当我们面对生死不去省思,“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就只能求自己符合“人哭亦哭”的礼俗标准,没有如“孟孙氏特觉”再经检视,“在决定是否跟随大众时,你应该考虑这对你的自主、独特、真诚以及是否能开创人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2]203。面对生死有崭新的认知,“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反能以开放态度不造成个己困惑与烦忧。另一故事是子桑户死后未葬,孟子反、子琴张两位好友“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贡问他们“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孟子反、子琴张回以“是恶知礼义!”(《庄子·逍遥游》)倒底什么是合乎礼?又什么是礼的内涵?足见面对生死礼俗背后也相应有不同的价值信念,而且有情绪行为的实践差异,倘回应现代的丧葬,也能让人体会为何最后的告别会有如此多元不同。同样的,我们大多如《庄子·逍遥游》中把彭祖视为长寿之人,且“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也看到斥鴳对大鹏等待六月风动的不解而笑:“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我们透过重新调整“强求认同”的态度,“在需要专业知识或经验的领域,跟随别人的建议之前,你应该考虑这些人是否有资格给意见。如果他们不具备专业知识认证,你应该避免根据他们的建议采取行动,除非得到其它有相關资格的人背书”[2]203。
在《庄子·人间世》中还充斥着种种面对物及人的“人云亦云”的情况,比如,宋刑氏种植柏桑,依匠师标准进行筛选,凡是个别突显具有“拳曲”“轴解”“白颡”“亢鼻”“痔病”不符合“狙猴之杙”“高名之丽”“求樿傍”祭祀的制式标准,则一律贴上“不材之木”“不祥之牛”“不祥之豚”“不祥之人”的无用标签。庄子提出反例驳斥此非理性前提,“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如同异材之木不受斧斤之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养身终年。因此,我们可以转换其非理性推理,代以理性思维模式:
如果匠师/巫祝视我为不材/不祥,则我不会中道夭
匠师/巫祝视我为不材/不祥
所以,我不会中道夭(能寿而无伤)
庄子寓言中的“不材之木”“散木”“不祥之牛”“不祥之豚”“不祥之人”帮助我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如柯恩所说,“超越个人主观评估现实,包含人性的现实,即使全然没有价值或恶劣,仍然从中寻求美善与尊严。”[4]193对自我尊重及对自己的评价,“应该永远针对事而不对人。你应该将自我价值视为固定不变的,不会随着成功、失败、别人的肯定与否而变动”[2]194。
《庄子·齐物论》中还呈显了“世界以我为中心”的错误思维,比如,“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如果我们运用“世界以我为中心”情绪推理模式,则可将此段原文写成:
如果我偏好(丽姬等),则你也必须如此
我偏好(丽姬等)
所以,你也必须偏好(丽姬等)
当个己将个人偏好变成“必须”的独断式要求,对人际关系是有害的。如啮缺三问王倪“子知物之所同是乎?”“子知子之所不知邪?”“然则物无知邪?”王倪皆回以“吾恶乎知之!”表达其立场与开放性,并举出标准的流转,“三者孰知正处?”“四者孰知正味?”“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提出到底什么是居住、美味或美丽的标准反问啮缺。王倪反思觉察“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刚好可以驳斥偏狭主观如卫灵公太子“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的“世界以为我中心”破坏性思考。
庄子寓言中人物也有“过度简化事实”的非理性思考,亦即过度简化事实为二分法,如下列的思维模式,“如果不是生,那么就是……”“如果你没胜,那么你就是……”“如果你没得,那么你就是……”“如果你没成,那么你就是……”“如果你不美,那么你就是……”,我们可以在上述的空格,分别填入其相反语词,“死、输、失、毁、丑”等。“过度简化事实”也会有孤注一掷,如“拳曲树木都是不材之木”等“无所用之”的刻板印象。
《庄子·逍遥游》有惠子剖五石大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看起来似乎惠子对大瓠果实能发挥效用,作了大多数人在面对同样情形时会有的思考及抉择,然其对生命的格局与视野似乎较为窄化,且其中包括最后掊之的行动背后所隐藏其担忧之事为“忧其瓠落无所容”;另一方面,还有对物的概念,当我们将很多事物予以限定或功能化的工具理性,看不到“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出路及任何可能性。换言之,我们从未检视所抱持信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一般被省略而没有言说之处。庄子指出“有蓬之心”的非理性前提,提供“用异”之不同思考的转轮,调制“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解药。在《庄子·齐物论》寓言中,还对辩论胜负的二分——“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提供了我们检视并驳斥过度二分法简化事实。
对治“过度简化事实”,《庄子·齐物论》提到以概念的相对关系待之,即“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换言之,“是与彼”“生与死”“可与不可”“是与非”皆是对立流转。比如,2016年美國总统大选角逐,代表政党的总统候选人的桑德斯,其敌人——那些反对他的人(希拉里)——有可能变成他的朋友或盟友;而他的朋友(桑德斯的支持者)原先那些赞成他的人,后来也有可能变成他的敌人(不愿倒向希拉里,反而支持不同政党的候选人)。《庄子·德充符》谈到对治的解药,“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就是要让我们放弃二分而能多点弹性。
至于“严重化”破坏性思维,在《庄子·人间世》中也有剖析。比如,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担任两国使节有其难度,叶公子将事情“严重化”。“严重化”的推论规则为:
它对P是坏的(很坏的)
因此,它对p(绝对是)坏透了
叶公子高认为,如果无法完成任务,就不是一个能事君的人臣,甚至可能遭受刑戮。如果失去工作是坏的,对叶公子高这简直是糟透的事。“将人生事件严重化是一个极端时,否认坏事会发生是另一个极端;将人生发生过的坏事和人生其它部分做比较则是理性的。”[2]189科恩认为“严重化”有所谓的“光环症候群”[2]311312,面对失落时过度美化失去的一切,认为情况总是不断恶化的推理。假设“失去的东西越有价值,损失就会越惨重的”其连锁的反应为:
将事情严重化:我失去工作,我整个人生都完了(人道之患)
无力承受:如此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无法忍受继续活下去(阴阳之患)
情绪:为了失去工作而陷入忧郁(阴阳之患)
错误的思维习惯常是互相环扣,科恩称之为“谬误症候群(滑坡症候群)”[2]167168。庄子寓言中有许多无脤、无足、无趾、驼背、生病、死亡、有患的例子,也或多或少伴随多种的负面思维:
滑坡症候:既然我无法完成使节任务,我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位好臣子
将事情严重化:既然我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位好臣子,这很可怕(沮丧)
无力承受:我无法承受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
情绪:忧虑沮丧,因为我无法成为一位好臣子
叶公子高会有“阴阳之患”在于“自寻烦恼”的非理性思考,亦就是叶公子高遭遇到“你认为重大的人生问题,那么你有道德义务反复思索这个问题,不能停止,不惜让自己为此痛苦不堪”[2]196。举例而言,叶公子高因不断地担忧造成饮食不调,他可以透过以理性控制个人的行为、情绪和意志,以“认知和行为控制自己的生活(身体、心灵、精神),克服此种自我痳痹式的无能为力”[4]193。庄子对治叶公子高“自寻烦恼”的解药,提出为人臣事君乃“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天下大戒,“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庄子·人间世》),以及安之若命“不可入于灵府”(《庄子·德充符》)的意志力锻炼。身、心、灵、社会的全人教育思考,要能适时转换镜头,“对抗极端或绝对思考的解药往往是中庸之道,也就是避免两个极端,采取中间稳健温和的道路”[2]189。按照柯恩所说,每个人都应该允许自己快乐,甚至应该“坚持快乐的道德权利,即使有些事情不对劲或不照你的意思发生,也不要让自己为此痛苦”[2]196。
五、结语
庄子不仅为中国哲学史上最关心生死的思想家,亦对众人思维的盲点予以寓言方式呈显,助我们“看到”自身的负面思维习惯,然而庄子的哲思带有点转折,如果我们仔细检视庄子内七篇中里,发现每一篇虽都由好几个故事构成,文中人物的几种典型破坏性情绪推理,衍伸出焦虑、恐惧、愤怒、抑郁、沮丧、害怕、疑惑及悲伤等负面情绪。事实上,庄子关怀的重点,就如我们在看影片,因着剧中人物的情绪、情境与情结,也协助我们反观自身生活。而柯恩所提的LBT逻辑基础疗法,具强化理性思考的肌力,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省思自我思考的谬误,比较是以公式折解且书写出来。此种方法的特点,能使人直接“看到”思维有那些路障与地雷,除使视觉与自身思维相遇外,又能较细致捕捉与把握思考的脉络,透过不断修漏破执,使人松脱非理性理念,达到自我疗愈之效。
庄子的助人取径,不像柯恩的LBT法那么清楚直接以实践三段论或六个步骤建构出来。然而庄子所提的是属于东方式思维的破除非理性信念与情绪推理,其驳斥非理性信念有时就接在文后,调制的解药更是为普罗大众所常用,东方的表达方式较为一体有机而浑成,亦即呈显出寓言人物的对话内容与情绪,接着就是解药,但有时意会容易转念却难,需要累积生命阅历方能体会庄子内容的深度与应用。我以为若能结合庄子寓言方式与柯恩之LBT的优长,藉由科恩提出的逻辑基础疗法,剖析庄子寓言中主角的情境、情绪、思维与做法,对比呈显不同的价值,此有助于反映现实人生的困境。面对选择能为自己行为负责,亦能带来相当大的生命视域开展,且将兼具图像与理性思维的练习,运用在教学现场,除能更适合華人思维文化,更能助人理性疗愈自我。
参考文献:
[1]田育瑄. 文化包容、国际力将纳入2018年PISA测验[J].亲子天下,2016(6).
[2]E.D.柯恩.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透过理性力量疗愈自我[M].丁凡,译.台北: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
[3]E.D.柯恩.逻辑基础疗法专业认证培训手册[M].台北: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美国批判思考中心,2014.
[4]E. D.柯恩.你是尽责的忧虑者吗?别再杞人忧天,找回平静人生[M].李惠美,译.台北: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
责任编辑:马陵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