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Ⅲ生物方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肢体功能障碍

2017-05-21 01:56李丹丹侯新芳
实用医药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肌张力脑瘫痉挛

李丹丹,罗 亮,许 秀,侯新芳

大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其中,痉挛型脑瘫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瘫类型。ZT-Ⅲ生物方法是根据生物体所释放的微弱电场波动能量和局部电子云的分布状况,配合具有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末梢功能超声治疗仪和专用耦合剂,恢复相应的神经及其末梢传导功能,改善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电磁场的传导波动能量,修复软组织损伤及肌肉萎缩,缓解肌张力,促进局部微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消除疼痛。从而,恢复其传递和传导功能。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观察ZT-Ⅲ生物方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内收肌、小腿三头肌、腘绳肌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改善情况,旨在为脑瘫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目前脑瘫患者临床现状,选取2015年7月—2015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病区确诊为痉挛型脑瘫肢体功能障碍的在院患者20例,年龄2~10岁,包括双瘫、四肢瘫。其中,双瘫6例,四肢瘫14例;男12例,女8例;能独行者3例,不能独行17例。有2例因耦合剂过敏脱落,最终纳入18例。患者家属自愿参与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4“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诊断与分型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瘫诊断、分型标准,分型为痉挛型(四肢瘫、双瘫、偏瘫),按照GMFCS进行分级。 (2)年龄 2~10 岁。 (3)能配合治疗、检查。 (4)患者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并且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痉挛型脑瘫的诊断及分型标准者。(2)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合并癫痫者,视、听觉及智力严重障碍者,影响测评。(3)存在严重心、肺、肝等疾病者。(4)有皮肤破损、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病者。(5)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病变或情况,如生活环境不稳定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6)患者不能合作,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或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者,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1.5 剔除标准 纳入后未按试验方案治疗的病例。1.6 治疗方法

1.6.1 ZT-Ⅲ生物方法 治疗末梢神经损伤新技术主要采用神经末梢功能超声治疗仪和专用耦合剂,具体操作如下:(1)整体治疗。 枕部+项部(10 g)、头面部+颈前部(10 g)、胸部+上肢(20 g)、腹部+下肢前面(10 g)、肩背部+腰背部(10 g)、臀部+下肢后面(10 g),按要求自上而下、由内向外依次揉擦,均匀涂抹耦合剂。见图1。(2)神经功能超声引导。①准备工作:开机和调试,佩戴耳机,消毒探头;②选取颞枕区、腰骶区(骶棘肌、腰方肌、髂腰肌等)、双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等),每痉挛肌肉进行3 min的超声治疗。(3)定位-功能修复。在以上部位以直径约为2 cm,涂膏,螺旋式揉擦3遍,用量2 g×2。(4)功能引导。①坐位双肩关节同步屈曲90°,并指伸展外旋180°,进行前臂旋前、旋后;②仰卧位髋关节屈曲、伸展;③仰卧位距小腿(踝)关节背伸跖屈;④站立位扶行、独行正常步态步行训练。以上方法1次/d,5次/周,连续治疗6周为一疗程。

图1 整体治疗手法路径及图示

1.6.2 康复训练 (1)Bobath治疗法。关键点的调节;反射性抑制手法;促通手法;叩击法。(2)作业疗法。按照患者发育规律开始,训练量要从小到大。包括:促进运动发育的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3)痉挛肌治疗仪。选用KX-3系列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将A路的两个电极放在痉挛肌的肌腱处;B路的两个电极放在拮抗肌的肌腹处即可。以一对一的方式由运动、作业等治疗师在治疗室内进行,每次30 min,1次/d,5次/周。 按治疗 4周、6周后进行GMFM(88项)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改良MBI评分,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近期、远期目标,并制定具体治疗计划。

1.7 疗效标准 (1)痉挛症状改善标准。显效:肌张力降低2个等级;有效:降低1个等级;无效:降低但达不到1个等级。(2)生活自理能力疗效判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MBI):0~100分;显效:ADL指数较治疗前增加>20分,总分>60分;有效:ADL指数较治疗前增加10~19分,总分60~41分;无效:ADL指数较治疗前增加<10分,总分<40分。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检验其可比性;疗效性观察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根据GMFM评分总分判断治疗前后患者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4周、6周后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GMFM评分总分比较

2.2 根据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判断患者内收肌、小腿三头肌、腘绳肌痉挛程度 治疗4、6周后,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症状改善方面的总疗效均未达到50%以上。见表2。

表2 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例数的比较

2.3 根据改良MBI评分判断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总分(58.80±17.54 vs 61.12±17.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总分(58.80±17.54 vs 62.61±18.6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ZT-Ⅲ生物方法治疗末梢神经损伤新技术在改善痉挛型脑瘫肢体功能障碍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可以降低痉挛型脑瘫患者增高的肌张力(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但根据本次临床观察所用的评估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仅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粗大运动功能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瘫患者脑部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脑白质损伤、脑部发育异常、颅内出血、脑部缺氧引起的脑损伤等[2,3]。 这种早期发育异常和损害是静止的,但其临床表现并不是静止不变,且随着生长发育,由于肌群之间力量不均衡、痉挛肌群与骨骼生长速度不一致、生物力学对线不佳等,还可导致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和疼痛等进一步障碍[4]。痉挛型脑瘫主要是由于脑损伤导致支配横纹肌的锥体束系统受到影响,造成支配骨骼肌收缩的抑制-兴奋环路失衡,而致牵张反射功能亢进[5],出现肌紧张度过高和肢体的痉挛状态,加重患者残疾程度。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因此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恢复粗大运动功能是痉挛型脑瘫治疗的关键。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婴儿死亡率已下降至10‰以下,但儿童脑瘫患病率却维持在2‰左右[6]。据统计我国的患病率为 1.8‰~4‰左右[7]。目前国内约有脑瘫儿童31万,且每年以4.6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6]。这可能与产前护理技术的提高、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成活率的上升有关[8]。其中,痉挛型脑瘫占脑瘫患者的60%~70%[9]。脑瘫已成为儿童致残的主要因素,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目前国际上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现代康复治疗,康复主要包括高压氧治疗、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离子导人疗法、Vojta疗法(诱导疗法)、Bobath法(神经发育治疗法)、Peto法(引导式教育)、上田法等。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的运动发育,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建立正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痉挛型脑瘫的康复大多以现代综合康复疗法为主,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周期长,费用高,操作复杂。因此,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是迫切需求的。

脑瘫的康复是一项长期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脑损伤的程度和治疗的时机。本研究对痉挛型脑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使用该项新技术(神经末梢功能超声技术),并配合个体化耦合剂,旨在将各层次的神经及其末梢功能重新排序进行修复,进而修复软组织损伤及肌肉萎缩,舒缓紧张的肌肉纤维,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肌张力(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临床观察中评估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1)评估方法存在评估者的主观因素,肌张力的评定采用徒手操作,误差较大;(2)考虑与选用的统计软件或统计方法是否恰当有关;(3)样本量少,仅纳入 20 例;(4)疗程短,脑瘫的康复是一项长期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对于这种疗法在脑瘫中的疗效尚缺乏研究,应对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进行临床观察,并应多次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以期获得满意的疗效。

ZT-Ⅲ生物方法是在不同损伤部位涂抹相对应的耦合剂,通过“一耦一合”的还原过程所产生的能量波,在特定功能引导作用下,将各层次的神经及其末梢功能重新排序进行修复,可使损伤部位被受阻或损坏的电子传导链得以激活、修复,从而祛除病灶。因此,探索ZT-Ⅲ生物方法治疗末梢神经损伤新技术在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方面的临床应用,选取一种或多种量化标准,排除环境及人为因素,运用客观、合理的评估方法及统计方法至关重要。

总之,ZT-Ⅲ生物方法系绿色、无创生物物理疗法,其特点为局部使用定位准确、生物制剂无不良反应、有效修复受损末梢神经。在治疗脑瘫的临床研究上,虽然存在以上诸多问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但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且有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为该疗法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后期研究不仅可以针对痉挛型脑瘫,亦可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脑瘫患者。

参考文献

[1]李晓捷,唐久来.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9(19):1520.

[2] Soleimani F,Vameghi R,Biglarian A.Antenatal and intrapartum 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palsy in term and near-term newboms[J].Arch Iran Med,2013,16(4):213-216.

[3] Wong C,Bartlett DJ,Chiarello LA,et al.Comparison of the he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health problem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cerebral palsy[J].Child Care Health Dev,2012,38(1):128-138.

[4]徐开寿,麦坚凝.脑性瘫痪的诊断、评价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2):950.

[5] 黄为民,陈红武. 早产儿与脑瘫[J]. 实用妇科杂志,2009,8(25):8-10.

[6]孙慧清.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学调查[D].郑州:郑州大学,2006.

[7]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3.

[8]刘建蒙,李 松,林 庆,等.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5):315.

[9]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3.

猜你喜欢
肌张力脑瘫痉挛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