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记忆回到2014年的10月,我参加了一次全国的小学精品课堂展示活动。一位数学教师上完“面积的认识”后,有老师提问:“您的课上得特别好,但一节课上60分钟,我们怎么操作呀?”执教老师这样回答:“有些数学课要做加法,有些就要做减法。”当时我对话里的意思不甚了解,读完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后,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样的课就是种子课呀!正是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才能有后续生长课的简约!一正一负之间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什么样的课是种子课?俞老师用浓墨重彩之笔告诉我们: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怎样上好一堂种子课?尊重生命,充分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找准孩子的学习起点,预设课堂的核心问题进行生成,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俞老师的课堂轻松自然,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和孩子们讲故事、聊家常。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懵懂到理解,收获了知识。在他眼中,孩子是独立且值得尊重的个体。我相信做他的学生一定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厘米的认识”一课,他智慧地问孩子:“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老师(米尺)的1厘米一样长吗?”让学生了解单位是一种规定,从而进一步感悟“标准”的意义。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
如果不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人,他不会视孩子们为种子,不会用尊重代替优越感,不会用信任代替怀疑。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虽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都能让孩子学会知识,但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心理影响却截然不同。权威之下,学生的主動性、自信心、探索欲等被束缚了,失去自主成长、发展的学习将会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如果不是一个拥有童心的人,他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无视孩子的学习起点、学习经验,他们会变成察言观色的应声虫,学习也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如果不是一个智慧的人,他又怎么会为学生开出一剂“药方”,即体力劳动二分,价值追求三分,方法求索三分,生命等候二分!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的老师们!”每每读到这篇卷首语,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会不自觉地回首初次登上讲台时的青涩,以及和孩子们嬉笑打闹的美好时光。时光荏苒,我们告别青涩,收获的是经验和理性,但我一直不忘初心!只要常怀感动之心,尊重生命,为孩子的成长植入思考的种子、质疑的种子、自信的种子……并尽可能地给予种子成长的养分和力量,我相信,他们定会有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天!
(作者单位:洪江市芙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