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晖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用情感催化数学教学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酝酿情感。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酝酿情感。
例如,在讲解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中國古代其实是把数分为阳数(后来称之为奇数)和阴数(后来称之为偶数)两类,其中阳数象征着白(色)、昼(白天)、热、日、火,阴数则象征着黑(色)、夜、冷、月、水。也可以讲解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发展贡献,欧几里得的质数(素数)原理。通过对这些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解,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并非枯燥无味,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抒发情感。新课程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体。因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提高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抒发情感。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量方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随后,学生纷纷动手参与,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地说明“用绳测、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多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最后老师说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一个定值π,这个定值π叫做圆周率。这样,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增加数学内容的情感色彩。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毫无情感色彩,既枯燥又抽象。但是,教师可以赋予它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科学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也会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计算1346+199和732-399可谓毫无情感因素,但在教学中,一位教师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明天是妈妈的生日,爸爸有732元,要给妈妈买一件礼物(课件出示部分商品的价格表:戒指399.00元、皮鞋199.00元、项链1999.00元……),如果让你来帮爸爸,你能办好这件事吗?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模拟超市购物,口述购物时如何付款,如何找钱,并将过程列出算式。一位顾客说:“我原有732元,买一枚戒指要399元,付给营业员400元,找回1元,还有333元。算式是732-399=732-400+ 1=333。”一位营业员说:“我原有1346元,卖一双皮鞋199元,顾客付给我200元,我找回1元。算式是1346+199=1346+200-1=1545。”……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无限乐趣,较好地渗透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教育,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作者单位:长沙市开福区新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