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2017-05-19 18:20赵超
教师·中 2017年4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孔乙己

赵超

摘 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在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封建社会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迂腐而又心地善良的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的扭曲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尤其是动作的描写,可谓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一些重点句子中的一些重点动词,让学生自己体会,反复体验,使学生身历其境,体验一个穷酸的知识分子在那样的环境中心有不甘的抗争而又无可奈何的命运结局,从而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对比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描写,尤其要善于抓住关键动词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全文所表达的意图。语文九年级(下)中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笔者在教学中抓住最能体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命运的两个动词“排”“摸”,先让自己学生模仿,然后体会,再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孔乙己这个封建大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自己总结出封建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什么,以及造成这些人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知道幸福生活的不易,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学习时光。

《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在冷漠、庸俗、无聊的社会环境中苦苦挣扎在穷途末路上的读书人孔乙己的形象。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个具有两面性的矛盾体。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体现在他教小伙计认字和分茴香豆给凑热闹的小孩子吃两个细节上。小伙计好笑,又不耐烦,懒懒地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见小伙子毫不热心,孔乙己显示出的是惋惜,而不是愤怒和不悦。孩子们围住他,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茴香豆并虽不是多么珍贵的东西,也不值多少钱,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茴香豆对穷困潦倒的人却是无比珍贵的,文中用一个“便”字,写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一直分到所剩无几为止。这个“便”字就可见其大方,毫不迟疑。正与文中的掌柜和长衫客们形成对比,他们都比孔乙己阔绰富有,但是他们有谁会把豆子分给孩子们吃呢?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当孩子们再次把“眼睛望向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似的”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以上两个细节把孔乙己的善良朴实写得淋漓尽致。

而孔乙己的迂腐顽固体现在“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小说中出现两次“者乎”,还有多次他的咬文嚼字,再次强调了他的迂腐顽固,从而把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全部体现了出来。

小说开头首先介绍孔乙己活动的场所——咸亨酒店,以酒店小伙计为见证人,把一个步入困境的破落的读书人悲惨一生的命运,置于小伙计所见所闻的几个小片段之中,惜墨如金,可谓构思精巧,突出地体现了短篇小说篇幅短小的特征,在有限的一千多字里,把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作品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都做了活灵活现的描绘。小说主体部分以丁举人家打折孔乙己的腿为界,分为前后两层意思。前一层全面细致地刻画了他的经历和性格,后一层重点突出他断腿后的悲惨遭遇。尽管孔乙己遭遇非常凄惨,但对这个不幸的人,哄笑、嘲弄、冷酷无情的社会环境始终没有改变,面对人们的嘲笑取乐,孔乙己在孤独和悲哀中只有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托词来对抗。小说在孔乙己两次付酒钱的动作描写中用了两个动词,很恰当地把他在两个不同阶级中不同的命运、性格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孔乙己一出场,他就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为什么要“排”出九文大钱?这个动作又能包含什么内容?原来我们只要对照小说开头,就不难看出,与孔乙己为伍的是些做工的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喝,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这些短衣帮大都经济拮据,怕酒中孱水,常与伙计“唠叨缠夹不清”,往往要看着酒从坛里舀出,看壶底有没有水,将壶子放在水里,然后才放心。对比后我们发现孔乙己是有资本的,他要的酒的数量比短衣帮多一倍,值得他骄傲;外加一碟茴香豆作下酒物,更是奢侈品,更讓他自豪。别人来酒店至多花四文钱,而孔乙己则“排”出九文大钱,这难道不是比短衣帮更富有的象征吗?只此一点就足以令这个穿着破烂衣衫,身材高大,有一部乱蓬蓬花白胡子的孔乙己眉飞色舞。于是他赢得了读书人应有的体面。这怎么不叫他将九个铜钱按次序摆在手中,并炫耀地交给小伙计呢?听着铜钱发出的撞击声,他是何等的洒脱、痛快,仿佛人生的快乐都聚在这一瞬间了。总之,这一个“排”字就把他的迂腐、麻不不仁、自命清高等性格集中地反映了出来。小说主体部分后一层,写断腿后的孔乙己,在这层中,孔乙己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了大半夜,最后被打折了腿,命运的巨大转折使本已贫困潦倒的孔乙己陷入了绝境,他只得继续挣扎在痛苦的深渊里,失去了双腿,行动困难,只好以手代步,孔乙己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更不用说有什么经济来源了,当掌柜发现他来到酒店时,立刻向他讨要欠账,这时他神色颓唐,结结巴巴地说:“这,下回还清,这回是现钱,酒要好。”实际他是没有下回来了,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掌柜指责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他也不分辩,只回答说:“不要取笑。”喝完了酒当他用沾满泥土的手,在破衣装里“摸”出了四文铜钱,放在小伙计的手中。在这里,一个“摸”字传神地刻画出孔乙己心理及生理备受摧残的程度。试想残废的孔乙己坐着用手走来,他是何等的疲惫不堪,他的体力已经耗尽,感觉已经麻木,动作迟缓,摸摸索索地在破衣装里寻找仅有的四文大钱,此时他已经没有了昔日“排”出九文大钱的气度,读书人的自信、清高皆以不复存在,心灰意冷,命运的残酷,生存的艰辛,无一例外地集中在这个“摸”字上,但是孔乙己死都改不了好喝酒的毛病,足见他麻木不仁、执迷不悟的性格特征。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看似平常的两个动词不仅准确地表现出他全部的性格特征,也浓缩出孔乙己这个旧社会读书人的悲惨命运。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两个词的丰富内涵,设身处地反复模拟动作“摸”“排”,并让其讨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异常的活跃,大家踊跃发言,谈他们自己对孔乙己这一形象的把握。最后归纳,同学们不仅把握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而且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人吃人”的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对北洋军阀时期反动政府进行的尊孔复古的教育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并对它做了最后的盖棺定论。可谓是一篇“针砭时弊,战斗性极强”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李生滨.《孔乙己》的叙事人称及其叙事结构——鲁迅作品细读的再批评之一[J].名作欣赏,2007(12).

[2]王福民.论鲁迅小说在中学的接受与解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谢爱丽.从《孔乙己》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接受考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性缺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赵晓勤.孔乙己并非“怒其不争”类形象——《孔乙己》人物形象创作意义新解[J]. 语文知识,2016(7).

(作者单位:甘肃省礼县宽川中学)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