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樑
摘 要:文章围绕目标意识的构建有利于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目标意识的构建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目标意识的构建有利于提升课后反思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对目标意识在课堂高效、深度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目标意识;高校课堂;深度发展
在现代教学理论当中,教学的关键就在于目标体系。而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也曾提出过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学习的有效性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实现的[1]。
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是一切行动以及任务的主导,是学习者不断努力与奋斗的方向。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目标来展开学习,是一大有待攻破的教学问题,值得我们去研讨。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发现问题的能力来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我们应将目标意识作为导向来开展教学,一旦明确了目标,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问题出在哪,要完成哪些任务才能达到目标。因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训练。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标意识的建立,对学生以及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运用,可以引领教学课堂朝着高效、轻松的方向不断发展。
一、目标意识的构建有利于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当中,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随势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时间必须与学生将来的需求相适应,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这一系列要求都必须基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自觉的学习习惯。然而现实状况却令人担忧,虽然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但是在自我约束力方面仍然较为欠缺,这种自我约束力的欠缺往往体现在课前预习上。尽管教师会在课堂中布置相应的课前预习任务,但大部分学生仅仅将此作为一种任务敷衍完成,在此过程中严重缺乏主动性,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预习效果[2]。
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可以提升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并带着目的去探索、去发现,让好奇心牵引着学生不断挖掘课文的深处内涵。
例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课堂教学任务很繁重,既要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概念,还要引导学生认识、感受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教师在教学中常常疲于奔命,如果专注一点,就会将完整的一课分裂;样样都重点讲述,则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处处都没有讲清。像这样类型的课还有许多,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比例尺等。
又如复习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一个圆柱形无盖的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20分米。
(1)给这个水桶加个箍,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接头处不计),是求什么?
(2)求这个水桶的占地面积,是求什么?
(3)做这样一个水桶用多少铁皮,是求什么?
(4)这个水桶能装多少水,是求什么?
有对比练习: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 )立方厘米。
(3)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的高是9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 )厘米;如果圆锥的高是9厘米,那么圆柱的高是( )厘米。
在预习前告诉学生学习完本单元后需要达到怎样一个效果,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进度,并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进行弥补,使课前预习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一种能够为学生及教师真正带来效益的学习活动。
二、目标意识的构建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任何一场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是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配合与协调下完成的。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为主体提供引导的组织者。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学会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教学方式,以更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
要想真正引导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仅仅通过说教是难以完成此项重任的,必须适时加入一些刺激性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树立了正确的目标意识,才能使自身扮演的角色有效地发挥出来,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体作用,而学生也能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并用思考的眼光去看待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从而促进课堂的高效运行。如在“用比例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前就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解读,结合前面教学的经验,我们发现比教给学生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当教师有了这样的目标意识时,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高效,从而解决了学而不用的难题。
又如,在进行“确定起跑线”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向学生分别展示了100米与400米比赛的起跑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比较:“为什么400米比赛起跑时不在统一起跑线?”通过仔细观察、比较与讨论后,孩子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每一圈跑道的周长是不一样的,起跑线设置目的是给选手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那不同的起跑线该如何设置呢?”在课堂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去发现:
(1)小组交流 :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1个圆的周长(两个弯道合成一个圆);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内圆和外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长度之差?
三、目标意识的构建有利于提升课后反思的有效性
学生在展开课后练习时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標来进行,教师的课后反思也同样如此。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这一课中,我们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初步了解三种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目标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对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更充分的掌握。对于教师来说,建立正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帮助自己对数学教学的本质进行更深度的认识。例如,“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这一结论已经在数学领域中应用多年,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描述方法欠缺严谨性。在目标意识的引导下,教师可以认识到三种直线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集合,也没有交集。这一描述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思维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正是数学教学反思的目的所在。
以目标为指导的教学反思,进一步拉近了教师与数学知识本质间的距离,并赋予了教师更加敏锐、严谨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更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忠光.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