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晓慧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摘要:美术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专业的美术知识,还要在技能训练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的内涵,接着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与审美理解力等方面分析了情感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新时期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情感教育;探究
隨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共同关注,作为培养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成长中的意义重大。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注重情感教育的运用,在教学中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的弦,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好美术这门学科,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情感教育的内涵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被提上了日程。所谓情感教育,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融入情感的理念,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思想,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以及信念等,进而挖掘学生潜在的情愫,属于一种新型教育体系。也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能够让学生愉悦身心的教育,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提高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美术又是中小学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自身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与健全人格产生了重要作用。
2、情感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融入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学会欣赏美,能够辨别是非,进而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用情感带动美术教学发展,成为深化教学成果的重要基石。具体表现如下:
2.1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
对于美术这门课程的教材来说,可以说集合了艺术性与思想性为一体,教材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作品,作品选择的主要目标就是能够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与艺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不是特别明显。虽然美术老师一直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述这个是某个著名画家的作品,多么的漂亮、多么的壮观、多么的让人喜欢等,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感觉不到这种美好体现在什么地方,特别是那些对美术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假如学生不能充分理解作品要表达的意义,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灌输”,就难以感受艺术家创作这个作品的意图何在。所以,要在美术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深入挖掘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放弃之前那种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用情感去教育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接受美术作品,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与审美理解力
首先,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学生的感知能力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对于美术作品外在形象的审美,比如,作品的线条、色彩等,另一个方面是针对美术作业的内涵含义的审美,比如,作品蕴含的情感与意义等。作为人类内心的表达方式,情感跟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跟教育分不开的。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正向的以及正确的情感,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其次,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面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美术家关注的是内心的情感表达。面对大自然的山明水秀,艺术家用其独特的思维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美术作品。其特殊的情绪通过合理的加工呈现给我们的是艺术作品,是其内心情感寄托的表现。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丰富的情感,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让学生的感悟从作品本身升华为自我审美素养的提升,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
1.3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要求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特质。对于美术课堂来说,属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提高自我修养的学科。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大众的审美观念,还能培养其鲜明的个性,让其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只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个性的完善,因为这门课程结合了理想与感性为一体,属于思维与肢体的碰撞,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新时期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3.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融入情感教育的前提
要在美术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就要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只有具备了这个前提,才能为情感教育的融入做准备。美术教师要关注自身的一言一行,用高尚的德行去感染学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工作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是表率作用,也是示范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中,有着明显的“向师性”,教师对待教学的行为能够影响学生的做事方式。美术教师还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对待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甚至有些理解力不强的学生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他们认为美术课就是胡乱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用爱心与耐心感染他们,对于那些不太听话的小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少一点批评,多跟他们谈心。比如,某一个孩子他在语文课或数学课上没有特别好的成绩,导致内心是比较自卑的。作为美术老师就应多鼓励他,多关注他。孩子慢慢地找回了自信,不仅成绩有所提高,其他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总之,教师能够用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对待学生,具备高尚的德行,在美术课上营造民主、有爱的活动氛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就会拥有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
3.2在师生交流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跟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向日葵”课程的时候,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色彩以及绘画有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增加学生对色彩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假如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会给学生展示所有的颜色,然后讲解一下红色用于什么地方、黄色用于什么地方等,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比较乏味,教学成效不明显。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跟学生之间进行相对比较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比如,美术教师可以以向日葵作为出发点,向学生进行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向日葵呀?那么向日葵的主色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向日葵是黄色的?它为什么又叫向日葵呢?”学生便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明白了这种植物有着跟太阳一样鲜艳的黄色,在生长过程中朝着太阳的方向,因此,大家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向日葵”。接着教师就可以启发大家:“你们从向日葵身上学到了什么呢?是不是积极、乐观以及温暖呢?”因为黄色在美术绘画中经常就是为了表现乐观与阳光等精神的颜色。接着,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些交流给学生讲述关于颜色的知识点,几种色系代表的精神分别是什么,像红色代表着热情与奔放,绿色代表着生机与活力等。这样的交流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在绘画中融入情感色彩,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
3.3在情境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把课堂归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情境创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作用,进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情境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让学生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学习“给树爷爷画像”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美术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在整个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因为树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植物,不管是在公园里,还是在马路边,树的身影到处都是,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情境,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来自己心中的树是什么样子,有的学生画的是春满枝丫的树,有的是树叶茂密的树,有的是落叶纷飞的树,从这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对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就可以给大家讲解这节课的要点,也就是怎么画出树的线条与纹理,表现出树爷爷的沧桑感。最后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思考身边的环保问题,有的学生画出的树爷爷在向大家微笑示意,这时的环保就做的好,而有的树爷爷在流泪,说明树爷爷周围的环境非常不好,让大家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总之,通过教师创设出来的跟美术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成效明顯。
3.4在手工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作为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进行手工活动开展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根据教师设定的活动主题来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内心美好的情感。在手工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开展是行得通的。比如,在进行“一种奇特的脸”的教学的时候,要求通过手工制作,结合具体的揉、捏以及压等方面的技巧,把那些没有形状的泥土打造成一张张奇怪的脸。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脸的样子,像京剧、川剧中的脸谱等,让学生自主比较开始动手制作,当制作完成之后展示给大家观看,通过比较自己作品跟民族脸谱进行比较,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体现了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美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策略,成为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术教育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融入情感要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敏.情动辞发 披文入情——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考试周刊,2015(9).
[2]季燕飞.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吉林教育,2015(5).
[3]陆春.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美术教育研究,2015(9).
[4]何云生.情感教育是初中美术教育的支点.成才之路,2016(33).
[5]韩鹏.如何于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山东教育,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