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丹+陈睿+李晓淇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在一个变动激烈、难以预测、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对人才的全新需求。因此,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逐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而有效开展“三自教育”模式利于改善内外部的管理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优化使学生成为社会服务型人才的目标。其中,由大学生性别差异引起的各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途径对大学生展开“三自”教育行为现状的调研: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对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差异性显著。女性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地内因因素优越于男性;女性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的外因因素略逊于男性;充分发挥男女性大学生优势,鼓励大学生综合发展,以建立公平和谐的高校教育环境。
关键词:性别差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自”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其中,自我教育就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的活动;自我管理就是指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和引导;自我服务就是包括物质服务和思想意识上的提高、价值观念发展等精神服务。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众创业生公寓自治型社区,符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满足社区内大学生多方和就业压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区平台的自我管理能够增强自身综合实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应积极推行“三自”管理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优化管理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成就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因此,各方面的性别差异必然导致男女性三自教育行为的不同。如果能够使双方在进行三自教育过程中积极反省、优势互补,一定能解决现有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并且使学校、家庭能结合各自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提高,而且能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
1.三自教育行为的性别差异的内因分析
1.1生理差异的影响
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差异部分原因来自于两性的生理差异,从生理结构而言男性的爆发力、体力、耐力确实较女性强。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男性与女性在大脑上有所差异,所以男性女性在思维上,行为上便有所不同,这同样可以解释在三自教育中男女性别行为差异。例如说,女性更爱说话,是因为大脑中有个结构叫胼胝体,两个脑半球中间的这个百万以上的纤维束,它是一个桥,连接两个脑半球,女性厚男性薄。男性说话主要脑前驱亮起来,女性说话两边亮起来。所以女性比较会把她的情绪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自我管理中,女性大学生会比较偏向于集体性的活动,例如与好友交流聊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生理带来的差异在就业领域显得尤为明显,从男女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选择来看,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创业这样存在风险的职业,女性更加偏向于安定与风险较小的职业,但是现实中又难免会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无限扩大到其他领域,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等同于社会性别差异,进而认为“男强女弱”、“男主导女服从”。这是因为在不斷发展中,我国传统性别角色差异观已经经过上千年的积淀,我们想要改变非一朝一夕能做到,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男女两性的平等发展权做出努力。
1.2心理差异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就存在着“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观念,早到从周朝的宗法制开始就有了国君地位由嫡长子继承,到后来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着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更是倡导性别差异观念,对我国的传统性别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女子多被要求贤良淑德,体贴,顺从,男子则贴着“顶梁柱”、“主心骨”、“独立主义”、“ 自由自在”等标签。虽然进入现代社会后女性逐渐从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模式仍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意识中。正是因为社会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多的女性大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服从,而男性大学生则易于去主动创新。
2.三自教育行为的性别差异的外因分析
2.1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
社会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作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而这正可以解释在三自教育上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所有的不同性别差异行为。
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中,社会对男性与女性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而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地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塑造为一个被社会文化价值所认可的人。一个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不同要求是该社会男女性别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正因现如今社会文化价值对男女的社会地位定义的不同,女生多被定为乖巧温顺,男生则是大度勇敢。当有了不同于这种文化体系的行为时就会有适时的惩罚。
2.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个体一出生就开始在家庭里接受各方面的影响,包括个性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价值观的培养。在家庭中,儿童会从父母那里习得“男性特征”或者“女性特征”观念。根据科尔伯格的认知社会化理论可知,儿童在4到6岁时就知道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并会对同性榜样产生认同。父母最有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儿童会通过对同性榜样或者父母行为表现和性格特征进行学习观察和模仿,从而习得性别角色行为。而且父母的性别期待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父母在教育男生和女生时还是会有差异。男生一般好动,好奇心强,父母为了塑造孩子更好的性格,通常会让男生去探索,去学会独立解决事务,而女生,虽然也有好奇心,也有想将某件事情探个究竟的想法,但父母会认为女孩子比较柔弱,适合被保护,并替她们安排好种种事情。因此,久而久之,女性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会略逊于男性。
2.3学校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也容易受到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对男女学生的学业等方面成果期望不一样,特别是对待不同性别学生采取不同互动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三自教育的行为差异产生着影响。另外教师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性教师几乎处于领导和管理的地位,这种权利构成的性别差异无可避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也对性别角色的不同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学资源的安排也要适用于男女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