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女儿今年初三了,我和她妈妈平时都很关注对孩子的教育,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至少有一个人在家陪着她,问问学校、学习情况,可我们渐渐的感觉女儿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有时甚至她宁肯跟家里养的猫聊天也不爱跟我们说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连:于扬
相信现在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了跟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很多家长甚至还自认为是孩子的“朋友”,但事实往往与家长的自我评估相去甚远,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大的反差呢?相信你一定在“伪沟通”的道路上迷失了!
说话,不代表沟通!
“伪沟通”,指的是交流双方虽然有语言交流,但是达不到沟通效果的现象。很多孩子上初中后,覺得自己和父母沟通不够,但又反映说父母几乎每天都会询问他们学业上的事情,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其实并不矛盾,虽然说了很多话但却没有沟通的“感觉”,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伪沟通”了。
从沟通形式上看,父母与子女似乎交流得不少,但实际上这种沟通是浅层次的,没有进入深层次,没有触动心灵和思想;从沟通内容上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以学习成绩、学业表现为主,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多种需求。这样的沟通大多质量低、效果差,几乎属于无效沟通,因此被称为“伪沟通”。
想说的,不代表想听的!
无论何种沟通,其基础一定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但多数家长实际上都自带“居高临下”的气场。因此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听,总是不厌其烦地唠叨,有的话天天都讲,重复了N遍,遍数越多越乏味,越认人烦躁,孩子越反感越逆反。
据说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开始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大钱;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这种由于剌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家长唠叨次数越多,孩子越反感越逆反。
还有不少家长与孩子交谈时,只谈学习,其他情况免谈,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机会真实地表达出来。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多种心理需求,学习只是一个侧面。
良性沟通 莫踩雷区
要想与孩子建立良性沟通,除了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之外还要注意,很多小细节都可能成为沟通路上的雷区。
1.表情动作。沟通时语言、表情、动作不一致,给人心不在焉的感觉。
2.“千篇一律”。当某种对话模式成为形式后,会失去它本来的作用,让孩子没有兴趣回答。如每天回家都问孩子“今天考试考得如何?”或“学校有什么新鲜事?”
3.“陈年老账”。动不动就翻陈年老账式的沟通,不仅于事无补,还让孩子丧失信心。
4.“口不择言”。情绪不好时所做的沟通,往往表达的不是父母内心真实的感受,此时最好是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