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培养目标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2017-05-18 15:35谢瑾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大学英语

谢瑾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为我国人才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要求。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已提出多年,但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普遍不高,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仍需深化。本文结合社会现状,以及各高校培养目标和最新大学英语课改理论,从课程内容、课程顺序和课程方式上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方向。

【关键词】大学英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77-03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大学英语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视。但是,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普遍不高,许多学生抱怨,经过多年学习仍无法通过英语获取、表达专业知识,甚至无法用英语简单地表达自己的一般想法。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是他们受益最少、失望最大的课程 (沈骑,2006)。与之相反,社会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开办得如火如荼,不少学生不惜花钱去学习。由此可见,不是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不是他们认为学习英语无用,而是现在的大学英语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要想解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需要重新制定培养目标,规划课程设置。

一、培养目标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一直定位在基础英语上。1985年《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语言基础上。”1999年《修订大纲》再次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2004年《课程要求》提出“既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根据Posner(1994)的观点,培养目标的设定要参考学生需求、社会需求、理论依据、具体实施条件等。束定芳(2013)也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未来发展的需求。然而,这些需求因素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着改变,单纯的基础英语教育已无法满足。

首先,我国各高等院校接受人才的规格不相同,英语对其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的作用也不完全一致,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和侧重点也不同。那么,把所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定位在基础教育上是不合适的。

其次,从学生需求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个体,存在差异性。统一的基础英语教育不利于因材施教。比如,学生的能力不同,处于两端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统一难度等级的英语学习而缺乏足够的动力。再如,学生有着不同需求,有学生本科毕业后想直接参加工作,有的想读研或出国深造,那么他们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期待和关注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再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社会上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在跨国商务交际中,很多情况下,电子邮件、产品说明书、合同等都需要用英文撰写。商业谈判、实地调查沟通也需要擅长英语的专业人才。所以,高等教育的英语课程改革向企业和社会需求靠拢,这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王守仁,2008)。在学术交流中,专业论文的撰写、学术交流研讨会一般也是以英语为媒介,而学术英语的运用也不是单纯基础英语教学可以完成的。

另外,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为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作为载体,与所载内容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并不单纯是掌握一个工具,而是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树立世界眼光,学会尊重文化差异,这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尤为重要(王守仁,200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等方面的需要。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大学英语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人文素养的人才,为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做好准备。因此,单纯的基础英语教育显然已无法满足时代和个人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方向

培养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课程的设置,规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廖白玲、林上洪,2015)。我国各高等院校的生源水平、师资条件有所差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尽相同。那么改革的总体方向就是各高校应明确自身办学特点,结合实际,确定培养目标,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校本化。

(一)课程内容

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上要有所改变。由于语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吴鼎民,2005),因此结合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提出“三套车”的教育理念,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相应地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大学英语应是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多功能的课程。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基础英语课程仍是关键,语言技能的训练可以设置专门的技能课程。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也应把学习和探索外国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加大讨论和论述中华文化的比例,增加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相比较的内容(束定芳,2013),培养更多让中国“走出去”的人才。

其次,每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应紧跟本校专业特色,细化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王馨,2014),实现课程内容校本化。各高校英语专业可开设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双语课程,学习专业知识,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该设想虽有些理想化,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虽然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仍然有限,无法达到阅读原版教材、使用英语回答的水平(蔡基刚,2010)。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满意度并不高。另外,能直接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教师不多,师资不足,很多学校开设专业英语存在困难。基于现状,开设普通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过渡课程是极其必要的。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后续和延伸,是介于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课程(吴鼎民,2005)。作为专门用途英语之一的学术英语,同时也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它以所有学术交流中英语的共同特征为研究对象,“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手段,以满足他们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要求。”(Sinha & Sadorra, 1991)。学术英语在师资上也有保障,因为大学英语教师怕的是专业英语,而非学术英语。

然而,学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想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不同门类的专门用途英语和其他英语选修课,比如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翻译等专项技能应用课程;四六级英语,以及雅思、托福等备考课程;中外文化对比、外国文学等语言文化类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科目。

(二)课程顺序

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差异,若想做到因材施教,课程的顺序组合应如同菜单一样,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和需求自由组合,既保障学生可修习难度适宜的课程,也可让学生根据专业要求或个人未来发展需求选择相关的英语课程(廖白玲、林上洪,2015)。但是,现在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分为四个学期,每学期结束学生自动升级,无法做到个性化教学。

本文建议,学生进校后首先参加分级考试,学校根据成绩给出建议的级别,但要尊重学生最后的选择。在低年级阶段(即大一、大二),较低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综合英语,打好基本功。学期结束后不进行自然升级,可任意选择考试的级别。如果分级考试达到基础英语免修水平,则可根据需求选择英语技能课程,如翻译、写作、口语等。这样对于少数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跳过基础英语,直接选修高级应用课程。这样一来,他们一直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在这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蔡基刚,2002)。

目前,多数高校的英语课程停止在了大二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到,大学英语学习分为四个学期。但是,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的课程,需要不断地重复操练才不至于遗忘。如果大学英语只进行两年的基础阶段学习而没有进一步的后续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会呈下降趋势。四年的大学英语学习是比较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因此,在高年级阶段(即大三、大四)安排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学习专业知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模式

在我国,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一般在课堂内学习英语,而课外通常没有英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环境。进入大学后英语课时比中学明显减少,其他课程压力大,很容易出现“英语忘的比学的多”的现象。因此要尽可能创造语言环境,增加英语交流的机会。

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近些年,各高校加大英语教学投入,纷纷建立了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仍以教师口头面授为主,如果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教学模式必将发生重大变革,这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陈坚林,2006)。

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定时间去语音实验室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面授为辅。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把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做到扩充知识与能力培养并举。但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行,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来定。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各高校应正确制定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内容、课程顺序和课程教学模式为改革方向。最终,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学生水平和专业需求将基础英语、技能英语、外语通识教育和专业英语以不同方式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实施(蔡基刚,2011)。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这是大学英语课堂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Posner, G. Course Design: A Guide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M].Longman,1994.

[2]Sinha A. C. and L. C. Sadorra., A Primer on ESP: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M]. Philippines: De Sal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试论重点大学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外语界,2002(5).

[4]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4).

[5]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J]. 外语界,2011(1).

[6]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與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7]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

[8]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说明[EB/OL].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WYJY199904003.htm

[9]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廖白玲,林上洪.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置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11]沈骑.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及其实践模式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

[12]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学刊,2013(6).

[13]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5(1).

[14]王馨.从高考改革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15]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 2005(4).

[16]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关于介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说明[J]. 外语界,1985(3).

作者简介:

谢 瑾(1989-),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硕士,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大学英语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