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艳
摘要: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等。各利益相关者具有“和而不同”的动力因素,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冲突化解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保障机制主要是指加强权威利益相关者的统筹和制度设计,构建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有效的激励措施,发挥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环保人才 利益相关者 合作机制
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有一定“投入”和“受益”基础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主体(个人或群体)。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权威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紧密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等。权威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紧迫性和权力性,其需求必须得到首要关注并及时得到回应,包括政府、立法机构等。核心利益相关者具有较强的合法性、紧迫性和权力性,是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直接受益人,主要为教师、学生。紧密利益相关者是指与高职环保人才培养有密切联系的用人单位,主要为环保行业、环保企业及生产企业等。边缘利益相关者与高职环保人才培养联系不是非常紧密,但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为学生家长、校友、捐赠者、市民、媒体、银行等。
一、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1.权威利益相关者的动力因素
政府、立法机构等权威利益相关者,作为政策化的组织机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环保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扩大就业,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权威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立法、颁布政策和制度等措施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进行宏观指导、方向引领。
目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环保人才能满足国家及区域社会发展對“绿色制造人才”的需求。
2.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动力因素
一线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实践者,向学生提供需要的知识与满意的教育服务,创造教师自身的教育价值、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能创造经济价值,满足个人生活基本需求。
学生是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根据调研结果,学生期望所接受的职业教育能有助于其未来职业的发展,包括享受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师资条件、增强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锻炼组织协调与人际交往能力等,以期能在未来的职场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3.紧密利益相关者的动力因素
环保行业通过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其他行业组织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期望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环保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能对行业内的在职职工进行业务培训,还期望高职院校能进行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以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环保企业和生产企业,主要期望降低用工成本、满足用工需求;获得技术服务、优化技术结构;获得政策扶助、享受法律保障;宣传企业形象、完成社会责任等。特别是,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十三五”时期对生产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管越来越严,生产企业对高职环保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4.边缘利益相关者的动力因素
学生家长、校友、捐赠者、市民、媒体、银行等边缘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相对不是很强烈,但也不容忽略,特别是学生家长。相对于基础教育,高职教育的家长参与度相对不高,主要通过学生来反映利益诉求,但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期望学校能培养高素质的子女,以能在未来的职场中处于不败地位。校友捐赠者对高职院校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期望母校或资助学校的人才培养能更上一层楼。市民、媒体、银行等相对来说期望值较低,主要是期望学校能实现社会价值。
综合各利益相关者的动力因素,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期望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等对环保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价值,创造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其动力机制要通过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发展需求、政策推进等措施,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形成“多方共赢”的联合利益驱动机制,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利益相关者共谋发展、互惠互利。
二、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协调机制分析
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既有共同的动力因素,又存在利益冲突因素。协调机制主要用来化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共赢。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冲突化解机制、利益共享机制。
1.冲突化解机制
不同主体的利益相关者之间难免存在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可以分为对抗性利益冲突和非对抗性利益冲突两种类型。对抗性利益冲突是对抗各方的根本利益无法相容的利益冲突;非对抗性利益冲突则是指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利益冲突。
冲突化解机制应坚持“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掂量轻重、先重后轻”的原则,即按照利益相关者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重要程度排序,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越优先满足;在同等重要的前提下,应分析不同需求的高低程度,过高的需求通过协商机制适当降低,以达成各利益相关者基本都能接受,形成和谐共赢局面。
2.利益共享机制
针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其利益共享机制采用“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立法机构等权威利益相关者的主导作用,以高职院校教师及学生等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主体,发挥环保行业及企业等紧密利益相关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指导及主体参与作用,发挥学生家长、校友、捐赠者、市民、媒体、银行等边缘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各利益相关者在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经费筹措、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利用大数据,建立能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共享的环保人才需求、科研及技术服务需求在线信息系统,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作共赢机制,推动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利益相关者合作的保障机制分析
1.加强权威利益相关者的统筹和制度设计,构建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
目前,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在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等多重管理下进行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属于“条块分离、分块管理”的形式,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还需进一步统筹规划,合力颁布具有建设性的政策文件,设立并充分发挥环保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增加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拨款额,以引导新时期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工作。
2.构建有效的激励措施,发挥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政府要对参与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企业、社会公众等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对企业减免税收;出台《职业院校实习实践管理条例》,规范学生、教师等在企业实习实践的责、权、利。采取激励措施,以使利益相关者能享受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带来的红利,满足预期需求,推进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汤燕.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分析[J].中国培训,2016,(12):79-80.
[2]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
[3]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