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分析

2017-05-18 10:09李永峰王安娜张抒意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因素

李永峰+王安娜+张抒意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已是大势所趋。以培养基础学科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考察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阶段过程,通过从个人角度、教育角度及社会环境角度三方面分析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并根据国内外学生的创造性对比,最终就如何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础学科 创新人才 因素 成长模式

所谓创新,广义上即是利用全新的思维模式创造出有别于常态的发明一种以全新描述为特点的概念过程体系;具体则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或是某种特定环境下的理想化需求,以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为基础,提出不同于常规想法的见解,改进甚至创造新的元素、方法、环境、概念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型人才,顾名思义,即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体上讲,创新型人才具备三个较独特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大胆突破传统的思维桎梏;二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三是具有强烈的成就欲望,所付出的努力越能有所回报,越能激发其创新动力。当下的学术背景大多是各基础学科相融合后产生的综合知识理论体系,基于该体系研究各个领域的学术问题则能有的放矢。基础学科是指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必须依存的知识和规则的学科,大部分为传统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及文学、哲学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依据人才成长的纵向轨迹表明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科研职业生涯中的培养锻造对其成长有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价值。文章首先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各阶段进行分析阐述,通过从个人、教育及社会环境三方面进一步对影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提出理性的建议。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模式分析

基于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类型相异,国内外提出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林崇德、胡卫平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由五个阶段组成,分别为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和创造后期。郭新艳、沙景华、柯文岚等认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大致经历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全盛期,郭木梁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则需要经历方向选择与基层实践积累期、资源整合期、创新期和平台停滞期三个阶段。结合国内外知名专家提出的观点,通过整合各个阶段所生成的特点及问题,我们从拔尖人才的成长过程以及各阶段进行分析,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自主学习探索预热阶段

这一阶段即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成长起步阶段。最初的学习过程源于家庭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给予的学习观念体系对培养人才起到基础性作用,随后小学、中学的自主性学习探索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对未来的创新型思维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校接触基础教育,老师所灌输的学习理念对其自身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不容小觑,表面上学生似乎在利用外界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给自己在探索外部世界的道路上打下了基石,实则是在自主学习,不断整合,最终为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打下基础。这一成长阶段似乎对未来创新思维的开拓并无太大意义,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对各种理念都会有一定变数,但此阶段形成的习惯为最终的创造能够提供心理准备,因此自主学习探索阶段将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形成的决定性阶段。

2.集中学习适应成长阶段

集中学习阶段则需要创新型人才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即是大学及硕士或博士阶段。在此阶段,对于基础学科的解读相对更加完善,可以掌握更加扎实且丰富的基础理论体系。创新型人才将在这一阶段初步接触科研工作,并学以致用,将书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科研实验中,从而为后期形成创新思维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型人才会对科研工作形成一个初步科技创新的轮廓,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会在心中形成有理想并立志将科研进行到底的信念,因此,这个阶段的人才在家庭教育、基础学科教育以及集中式学习后逐渐形成创新型思维以及培养创新型能力。但在这一阶段由于初次接触科研等要求心思缜密的工作,创新型人才必须迅速适应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学习基础工作的变化,故这一阶段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创新思维展露鼎盛阶段

经过长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接触科研创新项目的实践经验后,在此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模式逐渐展露,并形成一定的概念模式,最终进入一个创新性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人才有了此前自主学习探索期的学习基础,进而经过集中学习后形成的初步创新轮廓所做的铺垫,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方面,这种创新思维的专业理念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能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以及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创新型人才由于这种理念的出现开始摆脱对常规事物的看待,其自由且大胆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一般人不能建立起来的,并且他们能做到主动承担科研工作,通过自己的创新型思维做引导以及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并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以及加强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创新型思维展露并最终到达鼎盛期。

4.创新后衰退阶段

创新型人才在创新思维达到鼎盛期后最终会进入到一定的停滞期甚至出现到下降阶段。不难发现,在此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逐渐淡薄,并且其在鼎盛期的创新思维会出现一系列的平台期,创新激情最终会下降。这一阶段的创新型人才在科技活动中,由于诸多因素如他们的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团队合作意识逐渐下降甚至一些创新型人才对于其在创新思维鼎盛期的成果的沉迷,最终使其到达一个难于实现自我创新思维突破的衰退后期。衰退期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个人,不同的创新型人才其价值观念及主观意识甚至是所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衰退期的时间长短。因此,创新型人才需要意识到这些因素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才能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二、影響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影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也是诸多。因此,分析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对其创新思维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个人因素

首先,一个人内在潜化的理想与信念是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身处科技平台的人才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坚定的科学信念来支撑的,不难发现,科研之路并非平坦,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诸多,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崇高的理想道德才能引导其走向未来的科研之路。

其次,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意识的建立是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潜能的关键,在正确的创新意识的指引下,创新型人才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充分结合,逐步内化为自身根本的行为习惯及处事态度,才能使其自身更好地成长最终为科技献出一份力。为了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专业基础知识则成为成就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梯,尤其是对于目前各基础学科而言,若想在基础学科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基于该学科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研究表明,凡有成就的科学家所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即是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唯有将该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攻克,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科技实验的开展。同时,创新型人才不仅仅需要熟练掌握此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创新意识更是需要各方面知识的凝聚才得以形成,因此对于相关专业甚至是其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团队合作能力则是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点睛之笔,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个人的专业知识再强,动手能力再占优势都抵不过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具有明确分工的团队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展现每个人的能力,并且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

2.教育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创新教育的推行已然是大势所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良好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及其创新性思维对实现其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因此家庭教育是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主要是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群众教育(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以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养成合格的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等,教会孩子先“成人”。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起着主要的引领作用,这将缩短创新思维的开启时间。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学校教育是一种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且计划性强的行为活动体系。在整个教育体制实施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因为教师的价值观及其行为活动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李嘉曾指出,因材施教的策略有利于强化优秀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此外,老师要做到无私奉献及平等对待各名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如何将不同个性的学生的潜能发掘出来是老师重要的使命,老师要通过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使其思维开阔最终形成终态的创新意识。同时,要善于采纳国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该种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广阔的思路,有更宽泛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最终使得学生形成稳固的创新意志及创新态度。

3.社会环境因素

沈春光指出,观念、文化、学术氛围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树立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新观念对于创新人才有着正确的引导方向。开放的文化有着较强的兼容性和持续发展性,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大胆创新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创新型人才成长有推动作用,在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的指引下,通过良好的学术合作能够分享团队之间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各个人才的学术资源优势,并不断激发创新型人才不断向上的创新意识,最终有利于该团队在竞争中取胜。

三、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体系优化分析

“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组对中外青少年的创造性进行分析及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国家青少年创新力的显著差别并非在于水平的高低,影响其主要的因素是不同的创造力类别。在创造性人格的九个维度上,中国学生在自信心、好奇心、内部动机、开放性、独立性和冒险性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德、日学生;但日本学生在怀疑性维度上明显高于中国学生;德国学生在坚持性维度上显著高于中国学生。换句话讲,中国学生的固定化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及开放性。相反,国外学生开阔的思维模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发散思维技能及全面知识体系等认知因素对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影响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有着诸多的因素,每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相异,为了培养大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则不可一并而论。但归根结底上分为内化因素及外化因素两大部分。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重要群体,学生必须充分认清自己的价值观,肯定自己的认知,在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思考、自身对于发展创新思维的动机等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使创新的意识逐步稳化于内心,是引导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的首要步骤;科学技术、社会风气以及教育体制的革新则是对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另一层面的影响因素,基于创新思维形成后的成体,要在积极开放的外化环境中成长,不断给予其想要进行创新研究的动力,并不断激发其对科研创新的热情,辅佐以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先进的教育体制以及优秀的科研团队,对于最终的创新型人才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向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01):35-42.

[3]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3-225.

[4]沙景华,柯文岚,钟帅.我国地质人才现状与成长规律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12):42-44.

[5]郭木梁.基于人才矢量分析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6):40-41.

[6]李长萍.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J].中国高教研究,2002,(10):32-39.

[7]張倩,田爽.浅析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及解决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37-38.

[8]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2,(03):138-142.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因素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解石三大因素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
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启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