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口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2017-05-18 21:38拉高
甘肃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口语教学小学语文

拉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民族地区;口语教学;教学见解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97—01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口语交际”更是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口语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的交际话题

语文教材对“口语教学”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的话题。例如,上《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字吗》一课,牧区的学生对电脑并不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话题学生无话可说,更没了交际的兴趣。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地区差异,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再如,《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教育学生通过交际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很简单,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家长倒是在一些婚庆、佛事上大办宴席。于是,笔者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讨论牧区的这些习俗好不好,由于学生有了生活基础,讨论时个个积极发言,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了当地资源。

二、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

口语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实际,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1. 实物展示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例如教《爱吃的水果》一课,笔者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一下子就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口语交际活动有序、活跃地进行。

2. 兴趣培养法。可以通过培养部分学生的兴趣,以此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唱歌,可以让他们学一些通俗易懂的少儿歌曲,这对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有的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要是和他们交流动画片上的某一个人物时,他们会显得很开心,也愿意和教师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

三、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在少数民族地区,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1. 师生互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示范。如,《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一课中,教师先介绍预防害虫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

2. 生生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此外,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多交际,因为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

四、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口語教学”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使交际活动有序进行。

1. 定优秀,感受成功。教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

2. 激后进,树立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学生沉默不语,有些学生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常讲些科学家、伟人大器晚成的故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只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资源,创造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就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口语交际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水平,为全面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口语教学小学语文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