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培养,符合企业、学校、个人层面的发展需要。高职学校应通过引入评价机制、深化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等策略,培养高级工匠,使其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发展需要
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从政府层面体现了国家现阶段对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当代社会的经济形式也需要越来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走向企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承担起此类人才培养的重任。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培养机制的必要性,探讨高职教育如何在培养机制中体现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符合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
工匠精神并不是起源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中国古代技术文明早已将工匠精神运用得得心应手。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处在追赶者的位置,我国往往更注重通过快速扩张把速度优势发挥到极致。在市场竞争中,领跑者讲究的是精耕细作,而追赶者往往忽略了细节因素。如今我国已逐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方向转型。这时企业开始在产品的精细化程度上下功夫,这才有了更多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企业注重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对一线员工就有了更高标准的技能要求。在中国工商业界已经发出重拾工匠精神的呼声。
二、工匠精神符合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国务院、教育部发布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驶入内涵发展的轨道。当代工匠精神培养扎根于现代学徒制中,有利于现代学徒制中技术创新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利于提高工作实效。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共同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工匠精神符合学生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一份态度与追求,也是当代社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的一种职业取向和行为表现。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与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能使高职毕业生在未来的职场中更有优势。高职教育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时强化工匠精神培养,能提高学生的附加值,这是其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高级工匠,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1.引入评价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认定
针对院校的专业特点,完善职业资格认定,是使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制订评价标准的有效途径。学生毕业时要通过两种毕业考试,即由产业部门负责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发放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及教育部门负责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程考试,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二者各尽所能、相辅相成。
2.围绕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完善体制机制
新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正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方向转变。高职院校理应围绕培养目标,在人才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教育改革,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渗透在各部分的教学环节当中。如在思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将工匠精神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使其逐步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加入工匠精神思想内容的高职教育,可以将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提高到工匠标准,有利于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扎根。
3.加强校企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自觉转变观念,主动承担工匠培育的重任。在现今高职院校“厂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在一到两年内就可以完成专业课程,剩下的时间前往企业、工厂实习。学生在前期尚未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前去实习,难以塑造自身的工匠精神。而企业并不十分关心学生在实习中是否提高了职业技能,或具备了工匠精神。所以,政府应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等产业部门参与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与高职院校一起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这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经验的机会,更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整个产业链中各节点的相关制造工艺和多种相关职业技能。
此外,国家从宏观层面应逐渐改变当前高级技术人员地位低、待遇差的现状;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也应改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总之,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发展,在建设专业的同时融入工匠标准,以专注的态度和精神铸就本专业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张永新,林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