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之困

2017-05-17 20:08孙志毅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零起点时髦入学

孙志毅

有句老话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如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形容女子如花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它警示人们的是:词汇的使用要有新颖性、创新性,忌讳鹦鹉学舌、拾人牙慧。今天可好,什么词儿时髦,经过媒体的放大,迅速炒成“热词”, 大众则趋之若鹜,一夜间风靡南北——如“忽悠”,如“郁闷”,如“恐怖”,如“风景线”……

这种“流行词”往往让人始而欣赏,继而麻木,再则反感。

“零”这个字时髦好多年了,各行各业都在搭便车:“零距离”“零容忍”“零疏漏”“零利润”“零和”……

教育界有个“零起点”的概念。通常针对的是幼小衔接问题,即小学教育要把学生当作未受过任何涂抹的一张白纸,新生入学,一切从“零”开始,就是要“开辟鸿蒙”!课标、教材、课程就是从“零”规定、编撰、安排的。幼儿园只是“学前教育”而已,充其量算是体育比赛前的热身,倘若把12年的基础教育比作一条河,那么,一年级才是河流的出发地,是“学”的起始。这个教育原则的提出,其初衷是试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 其理论依据是: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春天不做秋天的事儿,不至于使孩子们一入学起就感受层级、智愚、好坏的区别,减少挫败感、自卑感。

初衷固然是好的,可是问题又来了:什么是“零起点”?我们可否做到“零起点”?在不可能“零起点”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该怎么办?

在信息社會,学生能做到“零起点”吗?回答是否定的!在农耕社会,信息闭塞,交往狭窄,知识垄断,渠道单一。“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学校是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而家长、邻里、亲友只能提供生活体验,无法提供经典性的、书面化的知识系统。今天则不然,资讯高度发达,“学校”无处不在,时时可见“老师”。孩子从出生起就融入这样一个即时、多点、海量、互动的开放性 “教育场”,以语文学习为例,一个孩子一落地就在学语文了,各种媒介都是他的“教师”,刚四五岁的孩子就能说复句及成人化的词汇、句式了……

语文如此,其他学科呢?大半也如此。可见,欲做到“零起点”,甚难。

再者,“小学化”是家长、小学、幼儿园三方合谋嫁接的苦果。在“不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蛊惑下,不少家长要求幼儿园“小学化”,否则就是“不负责任,什么也不教”;不少小学呢,认为被“小学化”后的孩子好教,成绩提高快;幼儿园教师呢,眼里只有分科化的教育——既然教育内容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领域,我就不会以活动游戏为载体渗透之,只好“小学化”了……

面对事实上的非“零起点”,教育该怎么办?分槽喂养、因材施教,自是不二法门。但这似乎又违反了“不能按成绩分班”的政策规定,涉嫌“学力歧视”。难死人了!这或许才是教育永久的悖论。

猜你喜欢
零起点时髦入学
山东、福建严格实施“零起点”教学
入学面试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入学第一天
我只是想换个时髦季
戴“花”少年最时髦
穿得时髦才敢拍别人
“非零起点”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深化创新——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大学俄语阅读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