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琪
全面改革是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
新供给经济学在引入供给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需求侧;同样新供给经济学在强调供给管理在短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其在长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新供给经济学在强调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但是改革不仅有供给侧改革,还有需求侧改革。中国经济需要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单纯强调一个方面的改革是不够的,中国需要全面改革。
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增长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展开了热烈讨论。尤其是關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共识形成之后,看空中国经济的观点越来越流行。但这些讨论基本上都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进行的,也就是主要围绕潜在增长率的变化来展开讨论。实际上,不管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如何,中国未来每年面临的问题都将是产能过剩。因此,约束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需求一边。
我国为什么现在强调供给侧?
我国现在强调供给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具有供给管理的政策工具和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制度、技术环境等要求中国进行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供给侧调整等都是供给侧管理的政策工具和管理方式,因此,强调供给侧实际上就是强调供给管理。
首先,扩大消费需要供给管理来创造有效供给。目前我国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所以扩大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就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消费者在国外的购买行为表明,我国是有巨大的消费需求的,但我国却没有相应的产品的有效供给。有些产品我国具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但要么因为我国生产厂家缺乏职业道德致使国人对国产货不信任,比如“毒奶粉”,要么因为国内价格过高,尤其是部分国产货在国内的价格居然高于国际价格,结果导致我国消费者宁愿去国外消费。另外,中国的消费升级也要求供给侧调整。中国已经是上中等收入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大幅度提高,这集中体现在中国消费者在国外大举购买奢侈品的行为上。如果中国自己能够生产这类消费品,中国消费者就不需要出国去购买,这种对进口货的需求就转化为对国产货的需求。
其次,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劳动力富裕、资本稀缺的国家变成了劳动力短缺、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技术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些都要求我国进行供给侧的调整,包括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制度等方面的调整。
再次,部分过剩产能也需要淘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既可以通过扩大需求,也可以通过减少供给来应对。我国以前曾经通过限产压锭的政策减少了纺织业的低端过剩产能,现在也可以考虑压缩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但是,在通过供给管理淘汰落后产能时,尽量不要采取行政手段确定被淘汰的产能,而是通过提高环境标准、质量标准、生产安全标准等方式来淘汰落后产能。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因素的干扰,消除寻租空间,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最后,现在中国需要实现从关注需求数量到关注需求质量的转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注重需求数量,不关注需求质量。就货币政策来说,传统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其结果是随着利率的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越来越低,即投资的质量越来越差。如果此后利率突然上升,那么这个政策刺激出来的劣质投资就会亏损,相关贷款会成为烂账,烂账规模如果太大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实际上,美国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而供给侧调整针对的是消费者本来就有但未被我国供给满足的需求,这种需求本来就是优质需求,因此这种需求的增加有助于保证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我国的需求侧改革
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主要是把需求放在短期框架内考虑,几乎没有从长期考虑需求的。目前所谓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实际上是关于生产能力或者潜在产出长期增长的理论,对于需求的长期增长基本上没有涉及。即使一些经济增长模型涉及需求,也是假定长期内供求总会实现均衡,因而对需求的长期增长不予深入讨论。但不管怎么说,经济的长期增长需要需求和供给同步增长;如果需求的增长跟不上供给的增长,就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反过来,如果供给的增长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者商品短缺的危机。
所以长期来看,需求必须能够增长。但一个经济要想长期健康增长,需求必须是优质需求。所谓的“优质需求”,指的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边际效用或者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预期投资收益的需求。比如说,一个经济中消费需求的增长是因为新产品的出现引发了新的消费热点,这种新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一般较高,因此就属于优质消费;或者一个经济中消费需求的增长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因而可以得到更高的预期投资收益率,这种投资也是优质投资。
相反,目前流行的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通过降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投资预期收益率来刺激需求的,因此刺激出来的都是劣质需求。以货币政策为例,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但随着利率的降低,预期收益率更差的项目被采用,因此投资的质量越来越差。最后,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利率上升,这些项目就会亏损,相关贷款就会成为不良贷款,规模一大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那么从长期来看,中国是否存在潜在的优质需求?其规模有没有可能保证中国的长期增长?
……
Q :《财经界》
A : 苏剑
Q:《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本书把供给管理引入了宏观调控,形成了一个“二维”宏观调控体系,并用这一宏观调控体系讨论了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若干实际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和发达经济的新常态,得到了与众不同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书还讨论了供给侧调整与中国的经济转型,并从中国的人口和劳动力形势出发探讨了中国经济的供给侧面临的严峻形势。
书名中,我用“新供给经济学”这个词,不全是为了宏观调控体系,而是着重于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以发达市场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由于这些国家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因此对需求的理解较好;但因为这些国家没有面临过商品短缺问题,因为对供给的理解就不够。所以在这些国家供给管理即使被用过,也是昙花一现。而中国这样的转轨国家则长期面临商品短缺的问题,因此在理解和促进供给方面就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实践素材,尤其是在转轨过程中,通过制度变迁调节生产者的激励从而调节总供给的案例非常之多,就中国而言,就包括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税制改革等。如果能从转轨国家的实践中发展出一个好的总供给理论,在抽象掉国家特征之后,与西方宏观经济学现有的总需求理论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成一个更好的总供求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和宏观调控。因此,如何从转轨经济学中发展出一个新的供给理论,弥补目前的宏观经济学的缺陷,就成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方向,这就是我对新供给经济学的解释,也是我对它的一个期待。
在我看来,新供给经济学潜力很大,我们且行且努力、且珍惜这个机会。
Q: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各个层面、各个地方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解读,说法不一,有些存在误读,您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A: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是一个世界性的事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产能过剩,这就要想方设法扩大需求。但是从中长期看,扩大需求只能靠产品创新,短期内可以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这是不可持续的,会引发金融危机、财政危机。
所以遇到产能过剩这样的问题,并且想要长期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产品创新,就是给老百姓提供新的消费热点、新的消费品,这样才是真正地扩大了消费。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富裕的一个体现是我们能够消费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一百年以前,我们可能只管吃穿住,现在有了除了这些基本生活之外的许多东西。
商品种类的增加,依靠的是创新。比如说手机、电脑、互联网、电视、电话……这些东西,在一百年前是没有的,这些发明就成了我们新的消费品。产品种类的增加,使得消费增加。以吃的为例,光传统产品,人的胃只有那么大,因此要扩大消费品的种类,这要依靠产品创新。
此外,还要对外开放,让我们每个人面临的商品种类增加。饮食行业为例,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食品,有了对外开放之后,每个人可以消费的商品种类增加了,这是扩大需求的最有效的、最长期的办法,因为它提高了人们的福利。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好处,扩大了中国以及沿线国家老百姓可以选择的产品种类和产品范围。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来看,上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到头了,但下一次的科技革命还没来。无线通讯、互联网、计算机等带来的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基本上已经被普及了。现在需要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如果下一次有更多的消费热点的科技革命爆发了,世界经济就可以从危机中走出来。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新常态不仅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发达经济体的事。现在人们没有新的消费热点,人均消费上不去,消费处于饱和,只有增加了新产品,人均消费才能增加,市场规模才会扩大。在市场规模无法扩大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争抢现有的市场份额,因此只好在供给侧做文章:美国有美国制造2020,德国有工业4.0,我们有中国制造2025,巴西、日本等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政策,都是在供给侧做文章,都在抢市场份额。所以,供给侧调整是一个世界性的事件,世界各国都面临结构调整。
中国现在与别的国家面临的形势不完全一样。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老百姓的人均GDP按照购买力评价来算,应该可以达到12000美元以上,美国现在是55000美元左右,我们离美国还差太远,意味着假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能够赶上美国,中国经济还有翻两番的空间。所以,从需求来看,空间还很大。翻两番意味着中国还会以7.0%的速度再增长20年,从这点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我们要弄清楚下一步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的人均GDP是比美国低,意味着我们的消费水平也比人家低,那么在美国人的消费品中,哪些是我们所没有消费或者消费较少的,这些是我们下一步要升级的方向。这里有两个方面要考虑到,一个是消费的产品的质量要提高,这是供给侧的问题,供给侧需要给我们提供更好的产品,比如说奶粉;另外一个,就是以前没有的商品,以后可以生产出来,比如我们物质生活的消费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差距已经很小,中国人均城镇住房建筑面积在2015年就达到了35平米,而发达国家人均住房面积是28平米,二者已经相当接近。汽车方面,中国大部分的家庭都买得起车,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其它如计算机、手机、互联网……这些我们都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把老百姓高端服务消费提高。高端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法律、研究与开发、旅游、文化娱乐、政府服务、新闻等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与以前的硬件制造方面性质不一样,硬件产品的质量是有客观标准的,同时检验产品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对服务质量的判断完全是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在服务产品的消费方面,会大量出现产品质量方面的纠纷,在这个时候,需要引入第三方来解决这一问题。随着高端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中国需要良好的纠纷解决机制。
所以,我认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其实是“四个全面”: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行依法治国、全面实现从严治党。
Q: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有哪些成效?
A:应该说有一些改善。“三去一降一补”这五项重大任务,去产能方面,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些问题,目前我在做一些研究,但不能肯定,我认为可能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是相对平衡的,去产能不应该成为一个重点任务。作为老百姓我们无法了解中国产能过剩有多严重,因为不知道产能是多少,也不知道需求是多少,但是价格可以感觉到,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去年去产能,面谈、钢铁这些商品的价格就开始猛涨,需求大于供给,价格才会上涨。所以,我认为,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对经济形势判断有误,产能并不过剩,依据需求价格弹性原理,煤炭、钢铁这些生产原料价格上涨再厉害,需求都减少不了,供给稍微降一点,价格就会猛涨,与我们之前所面临的状况很相似,因为是必需品。
放长远看,中国的经济增速每年在6%以上,对钢铁、煤炭等的这些原材料的需求也是增长的,因此不用现在的情况判断未来。而且,作为经济来说,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此外,关于产能结构,我们可能高端方面的产能较为缺乏,因此是需要调结构。放开让市场调节的话,市场会倒逼企业放弃低端产能,但如果通过行政手段去产能,就会出现一些弊端,主要是寻租活动和劣胜优汰。
去库存方面,主要在去房地产库存方面做的很好。
去杠桿方面,总体来说杠杆并没有去多少,但是杠杆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经济变得更安全、更健康了。
降成本方面,我认为成效很遗憾。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使得企业的运作更加规范了,但是对企业实际减负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简政放权方面,去年有所进展,降行政成本方面是有进步的。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推进幅度还应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去年的供给侧改革有进步。
Q:您对供给侧改革下一步的期待和建议是什么?
A:希望可以认认真真落实三中、四中全会的文件,贯彻“四个全面”,这是最关键的。具体来看,就是依法治国,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尤其是政府服务方面,一定要规范,要给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宏观上来说,舞台搭好,在台上跳舞的人,舞技好不好,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但是舞台这个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建好。
Q: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将会如何发展?
A:目前看来,今年的经济形势比去年好些,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我认为从总需求来看,可能会偏弱,同时,国际油价会涨,这对今年的经济形势会有抑制作用。政策建议方面,我们建议还是要扩大需求,从政府层面上来说,主要是基建方面。今年的出口形势现在看来应该是会改善,但是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因美国加息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其他国家的需求也不太足。
我们一直担心2017年会出现人民币升值,主要原因是特朗普政府需要的是弱美元而不是强美元。
· 读者专家评价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在目前正统的宏观经济学中,需求管理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但需求管理在宏观调控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
第一,长期使用传统的凯恩斯主要需求管理政策会导致金融、经济危机。从货币政策来说,通过降低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出来的投资需求是劣质需求,一旦利率上升或者资金面吃紧,相关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影响过大就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例。从财政政策来说,通过财政扩张来刺激经济增长会导致巨额债务,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形成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就是一例。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会导致经济出现“肥胖症”,其典型特征一般有三个,一是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二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三是巨额政府债务。这些都将给经济埋下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隐患。
第二,在科技进步率下滑的情况下,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的效力越来越低。由于科技进步率下滑,经济中没有好的消费热点,也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因此缺乏优质需求,这就使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下降。由于缺乏好的消费热点,导致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其结果是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效力都会下降。同时,随着降息,货币政策刺激出来的投资预期收益越来越低,老百姓投资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弱,最终经济将陷入流动性陷阱,此时,利率降无可降,连预期收益率接近0的投资机会都被利用完毕的时候,货币政策就再也无法奏效了。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目前采取的负利率政策,其实就是政策的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
第三,经济全球化也在抑制着货币政策的效果。需求管理政策即使刺激出了需求,这种需求也未必就是针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完全可能是外国产品的需求。其结果是,本国降息或者增加财政支出,享受政策成果的却是别的国家,显然有些得不偿失。
最近十多年来,苏剑一直致力于宏观经济的供给侧和供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科研成果。除了跟我合作发表的关于供给管理的几篇学术论文之外,他还把引入供给管理之后的、同时包含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二维”宏观调控体系应用于理解中国宏观经济以及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中,从而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和理解,也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苏剑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汇集了苏剑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和宏观调控理论的科研成果,既有对宏观调控理论体系的建树,也把这些理论应用于研究中国经济、设计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了他对中国的中长期宏观经济问题的供给侧分析,比如中国转轨模式的普适性、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中国人口及就业形势、从就业角度看中国目前增长率的确定等,同时根据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研究了中国和世界发达经济“新常态”的根源、表现及政府政策。
总体来看,本书在宏观经济理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应用方面具有较大创新,为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得出了独到的见解,有助于读者理解宏观经济学及其未来发展,也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经济的运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