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阎瑞化
[摘 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我国从2010年以来,加快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着力为基础教育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挑战。作为21世纪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掌握与学前教育相关的信息知识与能力,恪守信息伦理与道德。为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本文提出了应拓宽视野,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完善机制,学习信息知识与技能;营造氛围,激励教师力行实践主体参与的措施。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幼兒教师;信息素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44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21世纪,全球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被更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中。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信息化进程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如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平台、共享学前教育资源与信息等。然而教育信息化在为教师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具备信息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的基本要求。
1 教育信息化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和扶持,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方面已初见成效,但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必须同时关注硬件、软件与人三个要素,三个要素之间必须协调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系统的效能,达到预期目标。教育信息化,人才要先行。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信息化人才。
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幼儿园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无法在幼儿园中发挥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对幼儿信息素养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将无法实现,导致学前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空谈。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2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
祝智庭教授在《信息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到信息素养人员的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必须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的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2.1 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情感是指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处在终身学习的网络环境下,幼儿教师要积极主动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信息,以开阔幼儿视野。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首先要取决于其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意识与情感主要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挫折和失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信息资源抱有学习的热情,愿意经常使用信息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的愿望;能够迅速而敏锐的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有提高自己信息能力的意识。21世纪信息爆炸时代的幼儿教师,一定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主动搜集和利用信息,以丰富自身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信息以及与信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幼儿教师需要了解信息的本质、存在方式及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掌握与幼儿教育有关的信息资源。
2.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是一个人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综合反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要求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变革,改变着幼儿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对幼儿教师个人的信息应用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应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等的挑战。
幼儿教师的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判断、选择、处理、整理和对新信息的创造和传递能力。这要求教师能够使用常用的教学系统和媒体,可以独立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活动,解决常规的软硬件问题;在信息获取方面要能利用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搜索和浏览下载教育教学信息,并应用软件工具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合理选择和应用教学媒体,将媒体有效地融合进教育进程中。
2.4 信息伦理与道德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更应该以德为先,严格遵守信息道德,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等过程中严格恪守道德准则。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尚不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及利弊的能力,更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做到尊重事实产权、尊重个人隐私、遵守法律法规抵制违法和不良信息、不传播虚假和有害信息、承担起幼儿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 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近些年,随着教育信息化观念的普及,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有所增强,其认识到了了解和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没有专业引领、工作性质和工作时间的限制等因素,导致信息技能不完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中,未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应多管齐下,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快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1 拓宽视野,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
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融入教育信息化潮流的自信心,消除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树立敢想敢做的意识。
要增强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需要拓宽其视野,使其有信息的识别、接受能力和热情。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广见博闻之后的思索与提升,这就需要减轻幼儿教师的负担以提供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对每一个教师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给教師“减压”,减轻其心理负担,不要对信息技术产生恐惧和抵御的心理,排解教师的焦虑情绪,正确对待学前教育的信息化进程。还要把幼儿教师从僵化的繁重的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减少不必要的评比、考核和“花架式”的案头工作,让幼儿教师真正有时间、有精力来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
3.2 完善机制,学习信息知识与技能
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是核心,完善机制的建立是保障。
3.2.1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培训是幼儿教师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建立起多样化完善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因人、因地制宜,不仅要关注培训内容本身,还要实现真正的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信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加强培训前的需求了解和培训后的跟踪随访力度,使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在培训形式上力求多样,开展园区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让不同的幼儿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培训。培训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可以借助网络媒体集中培训,也可以分散学习;有条件的可以选用短程定期集中培训,不具备条件的地域也可以开发以点带面式的、辐射式的培训,发挥骨干教师和专业人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一帮一、传帮带的形式实施点对点的培训和帮扶。
3.2.2 完善教师信息素养的管理机制
要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行政管理的推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幼儿园制定完善的激励、评价、管理和考核制度。完善的激励与考核制度可以调动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积极性。
园区方面要为教师提供外部条件的保障,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到人本的教师培训与进修的支持,营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氛围,全方位地为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解决后顾之忧。
3.3 力行实践主体参与
调动幼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俗话说得好“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幼儿教师“学思行”以一贯之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倡导终身学习,幼儿教师进行终身学习是适应信息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能力。在日常繁琐的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创造机会和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现代化信息知识技能,加强与同行及专家的交流、合作,加速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4 结 语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影响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整合质量,是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最关键的一环。
主要参考文献
[1]汪基德,朱书慧,张琼.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3(7).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