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彝族情歌对唱

2017-05-16 21:37蒋沛峰
大观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穿新型科研项目《浅谈彝族情歌对唱——以楚雄情歌为对象》(项目编号:CX2017SP173)]

摘要:定是雄冠三十七部之首的罗婺部的发源古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乐园里的彝人,自然受罗婺文化的熏陶和哺育,罗婺文化又似一脉血液样注了武定彝人的身心里,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一带,而现今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也有部分彝族分布在国外),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因为彝族内部支系繁多,分布的地地域广阔广等原因,自然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歌舞文化。本文就云南楚雄武定县彝族支系中罗婺彝族所在地区的彝族情歌对唱形式对其产生、发展以及传承现况等问题进行初步的归纳与探究。

关键词:罗婺彝族情歌;传承现况;文化内涵

一、分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民歌分类的方法上也各不相同。而彝族民歌的分类按照周志列《对彝族民歌分类法之宏观研究》中所述分为三种法则的民歌分类法。其一,主体法则,将整个民歌为母类,按人物层次来分类其歌种。分为:“年龄型”的老年歌、青年歌和儿歌;“性别型”的男性歌和妇女歌;“职能型”的毕摩歌和平民歌等。其二,客体法则,根据不同事物的性質和特征来命名分类。分为:“事物型”的喜事歌、丧事歌、创世歌、唱述族谱歌、农事歌。婚事嫁娶歌、社交事物歌、建筑劳动歌、过年歌、舞蹈歌、狩猎歌、牧歌等;“载体型”的音乐类载体歌和地域类载体歌等。其三,主客体复式法则,根据传唱体裁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归结起来,一般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二、旋律结构

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罗婺彝族的音乐多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常出现羽调式及小三度的特点。但在现代,部分彝族歌舞中也融入了其他元素,例如在武定情歌对唱集中的彝语对唱作品《青棚里的音韵》、《我的月亮》、《日思夜想》等在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时,在保持独特的唱腔曲调的同时也偶尔出现“变宫”的情况。以《青棚里的音韵》为例,前奏2/4拍,缓慢抒情,多用倚音和附点音符。随后男女对唱部分,运用到的演唱方式有对唱、轮唱、齐唱、合唱等,此外还有模进的曲式形式。随后进入到了舞蹈部分,节奏由原来的2/4拍转变成3/4拍,速度也从原来的每分钟50到了每分钟144的速度,整体旋律跳动性非常强,加上连续重复了四遍,使人有一种欢快的感觉。最后,乐曲经过舞蹈段的激烈后逐步返回到尾声的缓慢柔和,与前奏相互呼应。

三、历史传承性

传承彝族民间音乐功能的历史性,是从彝族历史音乐的直接解读,按照今天现存人类的观点进行认识其价值。这些音乐可以持续存在几代人、几个世纪、几个历史时期,所以这个事实证明了存在着某些被我们视为有价值的音乐特征,当然这些价值的认同是来源于音乐上“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比较性解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延续的。彝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时代,彝族人民依赖群体,所有的彝族传统音乐都是老传壮、壮传幼,代代相传。

四、娱乐性

情歌在彝族音乐中大多是在游戏场合演唱,故属于上文提到分类法的游戏歌范畴。该范畴内多数音乐演奏具有相应的娱乐性质,在上述列举的作品中,有音乐的歌唱,器乐的演奏,还有舞蹈的展现,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十分恰当,不管是从作品内容的角度来看,还是整体衔接,都结合得很好,不但有很好的听觉效果、视觉效果,还能体现特色的民族风情,并且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意义在里面。彝族青年男女在对唱情歌中相互觅寻伴侣,互诉情愫。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对待爱情直接坦率的性情。

五、社会功能性

任何一种存在在社会上的文化现象都有他独特的社会功能。所谓的社会功能性,强调的是对于社会的作用、价值。彝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支花朵,盛开在祖国这个大花园中。当然,不管是彝族音乐中的情歌,还是仪式歌,或是劳动歌等,都在彝族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凝聚力量和团结一致的作用。

某一个优秀的、有特色的音乐作品,简单到一首歌、一句歌词或者一段旋律,都能够代表一个区域的音乐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本土民间艺术,也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当中。长期以往,对于武定罗婺彝族情歌的研究,一来可以带动武定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可以引起更多的学者的关注,促进文化的繁荣。例如彝族的海菜腔、敬酒歌和本文中所举例的彝族情歌,每个地区的彝族唱腔都拥有独特的色彩。在彝族地区(特别是楚雄武定地区),不论唱歌也好,跳舞也好,一般都不是单独进行。往往在唱曲子的时候会有人高兴的舞蹈。或者,在舞蹈时会跟着舞蹈的曲子歌唱,有时唱累了就用竹笛吹着跳,吹累了又一起唱着舞蹈。

六、结语

武定彝族情歌大胆直白,热情奔放,或柔情婉约,缠绵悱恻,有如仙音,飘飘渺渺,亦真亦幻。武定情歌作为武定各族人民的文化沉淀,充分反映了武定各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此外,此作品还体现了武定这个地区的彝族民间音与舞蹈相融合的特点,不管从音乐方面,还是舞蹈方面进行分析,它都是一部很经典作品。但是,像这样的作品现在还很少很少,甚至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许许多多年轻的彝族儿女都不去在意,或者说所谓的“汉化”了。因此,像这些本民族的文化还缺少大量的人才去发现、挖掘。

作者简介:蒋沛峰(1992-),男,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