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现在成为设计师更好的时候,但也没有比现在成为设计师更难的时候了。
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应该能亲身感受到这一点,全球主流的互联网公司们正近乎疯狂地向他们伸出橄榄枝。LinkedIn的数据显示,2016年,Facebook、Google、亚马逊雇佣的艺术和设计人才比前一年增加了65%,今后会更多。而那些引人瞩目的全球性活动,比如技术界盛会西南偏南或米兰设计周,技术和设计在其中展现出的密切关系是前所未有的。米兰设计周上,三星和Yves Béhar展示了一款隐形电视:电视关机后,会像一幅画一样隐藏在墙上。这是个寓意极强的场景:技术将在设计中隐形,成为看不见的手,主导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技术,这一持续推动工业革命的驱动力,正在引发设计界的深远变革。在这次封面故事中,我们采访了全球22位来自建筑、产品、室内、教育等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和思想者,他们都谈到了技术给设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一场变革的参与者,他们的兴奋是溢于言表的。设计的边界几乎无限扩大了,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进入了设计师的工具箱。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产品形态,设计在整个商业链条上建立起强大的话语权。设计师随之成为商业世界中炙手可热的角色。一些对商业产生深遠影响的设计实践载入教科书。甚至,设计被视为一种看待世界的思考方式。
随着设计边界的模糊,设计师也面临困惑。很多设计师意识到,如果不及时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他们将在未来寸步难行。设计师不仅要像颠覆了吸尘器行业的James Dyson说的那样,成为工程师,还必须在需要时充当开发商、合作者,或营销大师。不难想见,要想应对挑战,设计师还必须摆脱剥茧抽丝式的现代学科体系的束缚,在不同学科间主动跨界。这意味着教育将是下一个被撬动的堡垒。
设计的边界在未来会不会消失?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回归。英国设计评论家约翰·赫斯科特在《设计,无处不在》中说:“设计从本质上可被定义为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我们通过各种非自然存在的方式改造环境,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并赋予生活以意义。”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通过制造工具不断改变周遭环境。随着制造能力的提升,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在变化。设计变革实际上贯穿了整部社会发展史。美国1920年代的工业革命催生出适合大规模生产、偏重功能的设计思路,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则在推动设计朝着个性化及注重生活的方向演进。
很微妙,设计是通过一个形状,一类材质,一份触感,一种颜色,通过指尖的细微感受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的。1998年,乔纳森·艾维为苹果公司设计的iMac弃用传统牙膏色,转用透明塑料外壳包装,电脑不再是冷冰冰的工业产品,而是变得让人乐于触摸。它吸引了从未使用过电脑的人群,当然也引领了新的设计潮流。
就在每平方英寸含有5万个神经末梢的指尖,设计的边界彻底消失了—而“我们所定居的这个世界的形式或结构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人类设计的结果”。约翰·赫斯科特说得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