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萍
[摘 要] 生本主体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在素质教育改革迈向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很多课堂还很难真正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达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乐学、乐思、乐究,真正从思维的主动性、深刻性、参与性上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促进学生的能力渐进.
[关键词] 主体;活动;思维;渐进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无形中体验到了知识的生成,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学,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参与思考,进而上“活”数学课堂.
开展游戏活动,还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他们的表象兴趣虽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在学习中适时地创设一些游戏活动等,还是可以立竿见影地使学生的兴趣在短时间内被调动起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一旦跟上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也会随之真正跟上.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这一兴趣爱好入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切地感受知识的存在,体验知识的建构,并于无形中参与到活动中,使主动性、深刻性也真正得到体现.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计算内容有所认识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 我将你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并将为你们出题,你们每个小组都要派出一名成员来回答,回答正确的小组可以获得10分的奖励,回答错误的小组就要接受扣掉3分的惩罚. 看最后你们哪个小组能赢得胜利. ”游戏开始后,学生变得很积极主动,并配合老师一起完成了这一游戏活动. 首先,教师先提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2+3等于多少,几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们都非常积极地进行思考,并迅速地给出了自己的结果. 其中大部分小组给出了“1”的结果,但有个别小组的学生却给出了“-5”的结果. 之后,教师公布正确的结果,并对每个小组给予相应的奖惩. 而出错的学生也在这一竞赛游戏中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找到了自己审题不清的原因. 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开展竞赛游戏. 很多学生为了不给自己的小组拖后腿,都很主动地回忆课上所学的有理数加减法的知识内容,并在计算的过程中变得异常认真、主动.
游戏活动的开展,充分还原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激起了学生参与思考的欲望和动力. 在此,教师利用游戏充分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开展操作活动,活跃学习氛围
数学学习本已枯燥,加上教师长期单一地讲解,使得整个数学课堂枯燥无趣. 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更不用说学习主动积极、思维深刻了. 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适度的、有趣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而深刻的操作实践中感受知识、训练技能、建构新知、提升能力,达成知识与技能的自我建构、问题与困惑的自我突破.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很好地活跃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并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学习,成功地促使学生体验学习,间接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无形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
开展讨论活动,促使沟通交流的思维性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对于同一种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思维成果. 而且随着学生学习行为的深入、知识积淀的扩充,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明显.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这一特征,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以促使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够有机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样的学习既能充分还原每个学生参与思维的主动性和深刻性,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融合,在达成隐性分层的过程中达成思维的深度训练和提升,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立即为学生传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而是選择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先自主思考,大胆猜想创新. 教师让学生解不等式“-2x-1>1”,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很快地进入思考探究中. 教师让学生自主思考一定的时间后,并没有立即向学生公布结果,也没有立即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判,而是借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交流沟通. 这时,有学生向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我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内容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将不等式左边的-1移到不等式的右方,得到结果-2x>2,然后将x的系数变为1,也就是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于是解得最后的结果为x>-1. ”小组中的一些同学在听到这一解法后,很是赞同,认为很有道理. 这时,又有一位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我对于你给出的这一结果进行了验证,我任意选取了一个大于-1的数字,将其代入原式中,发现式子不成立. 我选取了数字2,代入原式中,左边的结果为-5,右边的结果是1,很明显-5不大于1,所以你的这一结果是不正确的. ”……学生们就这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无形中学到了很多思考技巧.
在此,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成功地活跃了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互相沟通交流,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习行为的真价值
数学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思维的深入才是主人行使主人权利的真体现. 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思维的深刻性.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进而有机会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让学生敢想、敢猜,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选择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相关知识内容. “同学们,我们对于平行四边形这一图形都不陌生,小学时我们已经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你们还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呢?并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理论去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开始了思考探究,很快便有学生想到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对边相等. 而这一性质,学生是通过测量等简单的操作方法得到的,也知道这样存在很大的误差. 于是,学生开始从数学的真理方面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想到了一种有效的工具:三角形全等. 在三角形全等的内容中,有两条边对应相等这一性质,于是学生开始自己构造一些辅助线,构造出两个三角形,随后开始证明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进而探究出相对应的两条线段是否相等. 还有学生通过观察平行四边形图形,大胆地猜想其中的对角相等. 对于这一猜想,学生也想到利用三角形这一工具去探究验证. 学生就这样大胆猜想,主动探究,无形中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很好地体验到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有效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无形中激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 在探究中,学生自发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类比结果、总结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探究行为. 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是单一问题的解决,而是系列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这就真正地从多元维度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氛围让学生乐此不疲,真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幸福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了知识与成长.
活动教学模式和经验已经得到实实在在的实践与研究,其经验和案例已成功地进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此,我们要充分用好这些经验与财富,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以教学内容为主导,以学生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活动教学,充分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参与具有主动性、深刻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上“活”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