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科 叶俊儒 陆茂等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外洗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方法 104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采用中药湿疹方外洗联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用,两组疗程均为2 w。结果 觀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7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v=o.004)。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2.2%、52.6%,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6,t~<0.001)。结论 中药外洗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婴儿湿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外洗;耳穴压豆;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祖国医学称之为“奶癣”、“肥水疮”,多因父母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内郁化火,灼于胎儿,致使湿热在胎儿体内蕴结,形成湿热体质,出生后外感湿、热、风等邪,停留于肌肤腠理,则发疹。现代医学则认为该病为婴儿期的异位性皮炎,约60%的患儿于1岁以内发病,以出生2个月以后为多,大多数患儿在2岁以内缓解、痊愈Ⅲ。患儿皮疹好发于面部、耳后及颈部等处,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要皮疹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瘙痒,患儿反复搔抓后常出现糜烂、渗出,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并对家长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目前,婴儿湿疹的治疗主要以外用药物为主,但在疗效及副作用上难以均衡,我科自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对104例患儿采取耳穴压豆联合中药外洗治疗,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有效率占明显优势,并且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10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男20例,女32例,年龄1月~1岁;对照组52例,男22例,女30例,年龄1月~1岁。两组患儿皮损主要发生于颜面部、颈部,排除耳部及外耳有破溃者,所有病例由专科医师诊断确诊,皮损均无感染,患儿无药物过敏史,无严重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治疗前1周未使用过激素、抗组胺类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
1.2方法
1.2.1观察组治疗方法 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联合中药外洗治疗,耳穴选择肺、脾、肾上腺、神门4个穴位。具体操作方法:每次贴压之前,先在耳廓前从耳垂至耳尖自下而上,耳背面从耳尖至耳垂自上而下按摩耳廓3次,然后用75%酒精消毒耳廓,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在上述耳穴之上贴压好王不留行籽胶布。用拇指及食指数次轻轻按压,手法由轻到重。每次每穴位按压时间总共2 min,同样力度按压一次持续时间20 s,嘱患儿家长每日早中晚主动按压3次。每3 d更换一次胶布,2次后休息1 d,治疗2 w。中药外洗:黄柏30 g苦参30 g,百部30 g,防风30 g,赤芍30 g,白癣皮30 g,生地榆30 g,渗出明显加用明矾30 g,红肿明显加用双花30 g公英30 g。熬制药液混合2000 ml,温度<38~C后轻搽洗患处,2次/d,治疗2w。
1.2.2对照组治疗方法 予以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用,2次/d,治疗2w。
1.2.3两组患儿家长均进行健康教育 患儿居室保持空气流通、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室内整洁,患儿避免接触动物皮毛、花粉等易致敏物质;患儿及时增减衣物、不易穿盖过严,尽量选择棉纺织品,忌频繁热水洗烫;饮食提倡母乳喂养或选择低敏配方奶,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患儿哭闹烦躁现象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患儿哭闹烦躁较前减少;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患儿哭闹烦躁间隔延长;无效:皮损消退低于30%,甚至增多,患儿哭闹烦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有效率按痊愈、显效、有效合计计算。痊愈、显效、有效患儿停药2个月后随访,计算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均为最高,分别为69.23%和44.83%。而对照组疗效无效、有效和显著的人数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情况分布,见表1。
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检验两组的疗效情况,排秩方法是按照无效、有效、显著和痊愈的顺序从小到大排列。结果显示如下:观察组的平均秩和为63.79,对照组的平均秩和为48.07,Z=-2.873,P=0.004。可以认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观察组的平均秩和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认为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患儿复发的情况比较 整理数据,见表2。
通过表2的x2检验,结果显示:x2=16.66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3.讨论
婴儿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它的发生目前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和患儿的遗传过敏体质,代谢、内分泌或胃肠功能紊乱,经皮水分丢失增多等有关。外因主要有食物的不耐受,牛奶、鱼、虾等异种蛋白的摄入,花粉、清洁剂、染料、香料、化学制剂等接触所引起致敏。有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诱发和加重湿疹。患儿皮疹主要表现为头面部出现的红斑,接着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瘙痒明显,很多患儿在搔抓之后出现糜烂、渗液,干燥后结黄色痂壳。皮损严重患儿可延及躯干、四肢。多数患儿因瘙痒难耐导致夜间哭闹、烦躁,睡眠不佳,影响其生长发育,患儿家长亦因患儿啼哭不止导致沉重的心理负担。现阶段婴儿湿疹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用药物为主,常用皮质类固醇软膏,非甾体类抗炎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但这些药物有的临床疗效欠佳,有的副作用较大,易产生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而且容易复发,王欣等发现使用中药外用治疗婴儿湿疹有效率要显著优于西药治疗,而且随着发病率的增高及患儿家长的重视,患儿家长更关心药物的治愈率和复发率。
祖国医学认为婴儿湿疹发病主要是胎儿时期母体饮食不节,遗热于儿,而患儿脾虚不运,脾主湿,内湿不除,加之复感风湿热邪,病程迁延,脾虚血燥,肌肤失去养分。我科采用刺激性小的中药外用及传统耳穴治疗婴儿湿疹,副作用小,患儿家属接受度高。本中药方中,黄柏经证实具有抗炎及抑制细菌的作用,能抑制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苦参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苦参碱,它具有抗炎、抑制瘙痒,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百部除有杀虫止痒功效之外,对多种细菌及真菌也有抑制作用。而防风、赤芍亦有研究证明能提高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IFN-y及IL-2水平,从而改善IV型超敏反应中免疫失衡的状态。白癣皮、生地榆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作用。加明矾具有解毒收敛之功效,双花、公英清热解毒、消肿及免疫调节的作用。以上诸药配伍外用,起到了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之功效,因其主要成分为中草药,对新生儿、婴幼儿细嫩的皮肤无刺激性,故患儿易于配合。
耳穴压豆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非常丰富,《灵枢·口问》中提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阐述了其与经络、脏腑的密切关系。耳穴取肺可宣肺疏风止痒,肾上腺可祛风止痒,神门起到镇静、安眠作用,脾能调节阴阳,益气养血,疏通局部气血作用。
总之,耳穴压豆联合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患儿无不良反应,由于无创、无痛的特点,患儿易于配合,家属接受度亦高,充分发挥了中医传统外治疗法的优势,弥补了婴幼儿外用药领域的不足,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