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丽梅+严恒
摘要:目的探讨止喘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联合硫酸特布他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止喘汤和耳穴压豆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23%较对照组患儿的79.25%显著提高,观察组患儿的显效率为67.92%,对照组患儿的显效率仅为35.8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憋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患儿均显著缩短,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止喘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临床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止喘汤;耳穴压豆;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4-0035-02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常常导致患儿出现慢性咳嗽,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临床上又称之为隐匿性哮喘或过敏性咳嗽,患儿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发展为严重的持续性的哮喘状态,数据显示CVA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西药治疗,但是疗效较低,不良反应多。而近年来,中医治疗CVA在临床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本文旨在探讨止喘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0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临床和相关辅助检查符合《儿科疾病诊断标准》[3]关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1)患儿咳嗽连续发作1个月以上,运动、清晨、夜间时发作时严重;(2)气道反应性;(3)抗生素治疗无效;(4)糖皮质激素治疗短期有效,但是短时间内复发;(5)家族史和过敏史;(6)变应原试验呈现阳性。排除严重肺炎、肺结核、肺恶性肿瘤、心肝肾功能不全、皮肤溃损、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其中观察组患儿男30例,女2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56±3.12)岁,病程2~15月,平均病程(8.23±1.01)个月,严重程度分级:轻度21例、中度22例、重度10例,对照组患儿男32例,女21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23±3.09)岁,病程2~15月,平均病程(8.08±1.21)个月,严重程度分级:轻度18例、中度24例、重度11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四川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4828,规格:5 mg×7 s)剂量:3~6岁4 mg,6岁以上5 mg,睡前服用,温水口服,每晚睡前服用,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硫酸特布他林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2694,规格:2.5 mg×20 s)剂量:3~6岁1.25 mg/次,6岁以上2.5 mg/次,3次/d,温水送服,连续治疗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止喘汤和耳穴压豆治疗,止喘汤方剂:桑白皮、地骨皮、前胡、白茅根各10 g,黄芩、杏仁、玄参、知母、芦根各8 g,苏子、桔梗、甘草、炙麻黄6 g,粳米20 g,桃仁9 g。加减:痰多者加浙贝母、胆南星各4 g,喘急者加地龙、炙枇杷叶各8 g;肺热者加生石膏15 g;咽痛、咽干者加射干9 g,砂仁6 g,沙参8 g;耳穴压豆:患者取端坐位,将交感、神门、肺、枕、腎上腺等穴位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贴于0.5 cm×0.5 cm的胶布上,并将其贴敷于对应的穴位,进行揉、捏、按、压穴位30 min,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3年修订)》[4]制订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均未复发;有效:患儿治疗后咳嗽症状显著缓解,但是仍存在间歇性咳嗽,继续服药;无效:患儿治疗后咳嗽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1.3.2中医证候积分参照《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5]评价中医证候积分,0分:无症状;1分:轻度症状;2分:中度症状;3分:重度症状,得分越高,患儿的临床症状越严重;
1.3.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憋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严密观察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SAS11.0统计软件对数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宜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组间比较宜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临床疗效为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U分析,非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χ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2.32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比较见表3
2.4不良反应分析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3讨论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导致患儿出现长期慢性咳嗽,即持续性的、顽固性的咳嗽,尤其是夜间、清晨起床后或者运动过后最为严重,CVA不具备哮喘典型的症状,在临床上经常被误诊为其他呼吸系统疾病,造成抗生素的滥用,治疗效果差,延误治疗的最佳时间,发展为典型哮喘[6-7]。
近年来,随着医疗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并且采用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变态反应药物等治疗,虽然较抗生素治疗临床疗效有所提高,但是仍旧不理想,并且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8]。随着祖国传统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本研究显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止喘汤和耳穴压豆治疗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6.23%和67.92%,而仅采用西药治疗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显效率仅为79.25%、35.85%,并且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憋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止喘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提高,症状显著改善,促进患儿恢复。分析原因:祖国传统医学认为CVA属于“咳嗽”、“哮喘”的范畴,风邪所致,一方面风乃是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另一方面,患儿虚弱,风邪入侵,肺气不利则致咳嗽。因此治疗当以止咳化痰、平喘为主,先治标,再治本,最后标本兼治[9],止咳汤主要由桑白皮、地骨皮、前胡、白茅根、黄芩、杏仁、玄参、知母、芦根、苏子、桔梗、甘草、炙麻黄、粳米、桃仁等组成,其中桑白皮具有平喘泄肺,清肺热之效,地骨皮能降火清肺,味甘寒,粳米止烦渴,调和益气,五脏平稳,黄芩、知母清泄肺热,解毒,炙麻黄味苦,解表、止咳、平喘,杏仁平喘,与麻黄配伍,升降有序,共济止咳、泄肺之效,桃仁活血利肺,苏子平喘,亦能降气,桔梗止咳化痰,宣肺解表,前胡化痰清热,玄参解毒,利咽生津,芦根止呕、生津,甘草具有调和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肺解毒,止咳平喘之效[10]。穴位刺激可以作为药物治疗辅助治疗CVA的方法,患儿经过长期的穴位刺激后能够使机体产生抗过敏性,患儿的体质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肺功能均得到改善,尤其是针对CVA患儿具有止咳、平喘、化痰的效果、常用的方法很多,例如针灸、穴位敷贴、耳穴压豆等,本研究主要采用的耳穴压豆的方法,王不留行籽贴压交感穴位时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有效调节患儿的止咳平喘,神门穴针对过敏性疾病,肺穴针对气机,升降合理,枕穴和肾上腺共奏止咳平喘之效[11]。
参考文献:
[1]陶迪,司振阳,张骠.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485-486.
[2]张瑞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不同疗法及对预后影响的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23(3):15-17.
[3]贝政平.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2.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組慢性咳嗽协作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3年修订)[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3):184-188.
[5]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J].中医杂志,2011,52(10):896-899.
[6]王国胜.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规范治疗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8):3-5.
[7]陈光勇,金朝晖.清肺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35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2):38-40.
[8]陈媛丽,李慧.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12(10):260-262.
[9]Nayak A.A review of montelukast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4,5(3):679-686.
[10]王雅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5):39-40.
[11]丁宗富.止喘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55例[J].河南中医,2016,36(5):87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