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沙
很多年前看了一个节目,讲述的是法国巴黎的一个皮具制作世家的故事:几百年的工艺传承,不变的认真态度,始终如一的制作追求。即使是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纸醉金迷,都没有让他们迷失方向,这才造就了世界奢侈品中的佼佼者路易·威登。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时,我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就是在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做皮具的画面。
在国家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不断传承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精细再精细,但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是不是要求我们要有工匠精神?我们到底是要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还是墨守成规的匠气?
“教书匠”是社会曾经对教师的戏称,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它是这样解释“教书匠”的:“指教师(含轻蔑意)。”尽管“教书匠”就是教师,但因为“含轻蔑意”,所以“教书匠”看来并不是“好教师”。那我们到底要不要做“教书匠”?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对教师的最美赞誉,造成当代教师这一职业神化的现象,让很多教师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导致很多教师失去了自己的职业理想,甚至产生了倦怠的心理。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这种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教师的工作确实有别于其他工作,但教师也是劳动者中的一员。只有教师精雕细琢,耐心地打磨我们的学生,才会把一群懵懵懂懂的学生,培养成具有核心素养且全面发展的人,才会把其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匠”。《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1.工匠;2.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這样看来,教师被称为工匠也就可以理解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工作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属于教师的“工匠精神”。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教师要始终潜心研究教育,才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读过师范学校,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彷徨!最终他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看到了希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同样,教育工作要求教师不能太复杂、太繁琐、太神秘,我们应当多一点“留白”,让学生轻松快乐多一点,自主选择多一点,兴趣爱好多一点,宽容喜悦多一点……教师付出了多少,我们的学生就会像工匠手中的精美工艺品,给教师相应的回报。想要制作精美,我们就要多出点力气,多动些心思,把手中的工作完成得更漂亮。
看到学生不断努力,教师就会很高兴,苦点、累点,不算什么。教师就是这么一种纯真的人,只要学生能多学点知识,教师就心满意足,自得其乐了;教师就是这么一种执着的人,只要看到学生在我们的指引下渐渐地超越自己,无论前路多么艰辛,教师都会重新整理疲惫的身体和心情,不断地向前进发。
我想,教育需要教师把育人的工作当成一种信仰来追求。只有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匠心独运的教师,不断传承优秀的教育方式方法,摒弃固化不思创新的匠气,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