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东燕
摘 要:匠气在书法中是指作品技艺熟练,但平庸呆板没有灵魂,艺术价值较低。匠气历来都是被人鄙夷和抛弃的,针对这种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取法单调,抑制了个人情性的表现。其次是门庭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效仿导致了千人一面。还有是缺少了由熟返生了过程,过于熟练产生了惯性从而失去了美感。所以从取法上做到有别于他人,在艺术群体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去除匠气增加书卷尤为重要。
关键词:匠气;审美价值;书卷气;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167-01
匠,即工匠是指有工艺技能专长的人。气,是属于精神状态存在于书法作品的内部,一般包括神气、气息、气韵。“匠气”就是指作品具有匠人之气息,技能熟练,但艺术修养尚不到位,缺乏个人的独到之处,以至于作品平庸呆板,只有外在形态而没有内在灵魂。南朝谢赫把“气韵生动”作为品评绘画的最高标准。蔡元培说:“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以气韵胜”。可见“气”在书法作品中也尤为重要,雅气、净气、静气、书卷气是对书法作品高的评价,相反俗气、匠气、燥气、江湖气则较低的评价。书法创作总是想摆脱匠气追求书卷气、雅气,本文将主要论述的是匠气。
匠气历来都是为人所鄙夷和抛弃。首先匠气违背了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趣。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孙过庭《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可见,一件书法作品的好坏不仅仅的表面的技法水平,更在于气韵、神采等内在因素的有或无、多或少。而气韵、神采、格调境界等都是沉在内部的,书匠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磨练,他们技法上 也许已经接近名家甚至已超越名家,匠气十足的作品,尽管跟得很紧,贴得很近,仿得很真,可是书法家作品的气息是技术性的东西无法复制、也无法替代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性、情调和意志,在书法作品上的表现也是显而易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苏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乃尔。观其书法充盈着十足的书卷气,这就是他高人一筹之处。这种充满文人高雅气息的作品,岂是止于技巧?
书法作品之所以会显得匠气可以粗略总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取法单调,适应社会需求抑制自己的表现。台阁体书法家取法单调,为适应皇家喜爱而抑制自己的表现,同时书法家依赖自己的已得职位,缺乏改造自己的动力,缺乏创造力,在御用中埋没了自己的创造才能。沈度、沈粲端妍工整、婉丽遒眉的书风深得皇帝喜欢,二人均以此获官职。
再者,原因可能是过于熟练形成了惯性。清姚孟起: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熟产生了惯性,只要一下笔就分毫不差,既然没有失误也就没有灵活处理的过程,如此完全没有新鲜感和陌生感,自然也谈不上变化带来的美感。惯性使美感退化,只看到技巧看不到感情,作品也就充满匠气。欧体是唐楷的典范之一,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在现代田英章是学欧体的典范,同时又是把欧体写成印刷字、美术字的代表,其法度上的严谨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最终以仅甜熟的风貌呈现给世人,不免显得匠气了。
分析了匠气的表现及原因,那怎么样去除匠气,增加雅气?
首先在取法上有别于他人。“世人但学兰亭面”就是一种抱着名家名帖不放的现象,取法乎上自然毋庸置疑的,因为这些经典的作品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依然被认同和接受,无论怎么学都没有错。就像游览,大家都在追逐名山大川,因为除了名声大之外,景色的确有其不可替代性,但是大山有大山的雄伟,小丘壑、小泉水也与它的情调和意趣。现代著名书法家朱以撒教授就是学敦煌写经的,他在取法上的独辟蹊径和他个人深厚的文化素养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空灵、古拙、高雅的书风。当然民间书法是良莠不齐的,一个人需要在漫长的学书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敏锐的审美眼力,不仅循大名家之途径,同时也善于发现小名家不为人所知之精彩,勾沉索隐,化为己有。有句话说得好:“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亦有风雅,”岂能无视。
其次正确处理门庭门户的关系。墨有迹象、雅有门庭,正确处理好门庭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从古就有文人相轻的想象,以己之长衡彼之短,相轻之下又保持个性独立,避免了前人一面的现象。但是相轻不是敌对不是封闭,门庭之内或者门庭之间都应相互交流,相互取长,在群众中保持个性独立。当代书坛上就出现门庭之间相互吹捧、全盘吸收的现象。若是他屡屡在各大展览中获奖,那定会产生一种效仿的风气,看到别人学何绍基能获奖就盲目跟风去学何绍基,甚至直接效仿这位获奖者,如此形成了一大批追随者,倘若是这样的门庭定会束缚他们自身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的门庭或是艺术群体之内树立自己的审美思想,保持个性的独立尤为重要。
对于具有匠气的书法作品,我们首先肯定其过硬的技术水平,但是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东西。怎么样去除匠气增加书卷气,则应当从取法上有别于让人,选择符合自己脾性的发帖。
其次是学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追求的是内在的精气神,在技術熟练情况之下要逐渐增加内在气韵。最后眼界决定一切,在学书过程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审美思想,不因时风轻易撼动自己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