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 引方向

2017-05-15 10:56孟璇璇
关键词:指引方向提出问题问题导学

孟璇璇

摘 要:“问题导学”是新课标下一种新型课堂模式,以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为主要模式。为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在学生提问前给以一定的资料补充,给学生的提问一定的指导性,最后教师在归纳整理学生提问基础上提出问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问题导学;提出问题;指引方向;问题归纳

中圖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53-2

新课改强调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强调教师尊重、赞赏、帮助、引导每一个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为改进教学方式,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我校教师积极参与“问题导学”的系列活动。以问题来贯穿课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能力。问题是关键,也是核心,问题恰到好处,可以事半功倍。所以对于问题的设置,对于学生问题的指引很重要。根据我校“问题导学”具体情况,我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高效问题,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学生提问题之前,教师应该补充一定的资料、背景知识等

让学生心中有“货”,让学生知道问题怎么提,提什么样的问题。没有任何指导的提问,学生问题的有效性必然降低。笔者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按照我校“问题导学”的模式,教案,学案双案并行,补充了一定的资料,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提出问题。我补充的资料如下: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荔枝,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枝叶繁茂,可做防风林树种及家具用材,果可食,果壳、根、树干可提拷胶。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广西是原产地之一,从古籍记载可以考证广西是荔枝发源地之一。中国有荔枝记载的最早文献是2100多年前汉朝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六朝的《三辅黄图》。历代古文献提到岭南产荔枝的更多。例如九世纪前期白居易《题郡中荔枝》诗中,有“奇果标南土”之句,九世纪中后期段公路的《北户录》,把荔枝称为“南方果美者”;十一世纪中期苏颂的《图经本草》肯定荔枝“初惟出岭南”,这些记载可作为荔枝原产我国南部的佐证。

3.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很有散文韵味。

4.荔枝 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5.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引用等。

6.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今天的同学对荔枝已经不陌生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关于荔枝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而在预习的时候笔者只是把荔枝的相关知识点点到,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工具书自己解决。科学小品文应该是同学们比较陌生的一个知识点,我在这里补充了这个点,希望同学们可以对小品文的特点有所了解,希望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文来具体感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的写作特点,从而对本文的写作特点、技巧和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学生在提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自行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在课堂上耗时耗力。补充陈辉的《荔枝》,是希望同学们一方面感知到本文的文学性,科学小品文特点。

二、指引方向,点出重点,让学生心中有数

借助一定的资料,学生可以自行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学生站立的高度决定了有时候他们无法提出一些问题,所以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给以一定的点拨,指导,因利势导,让学生明白重点所在,从而达到一定的高度,增强问题的有效性。依然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例,我补充了陈辉的《荔枝》和科学小品文的知识点,学生在提问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没有直接以‘荔枝为题,而用明朝诗人陈辉的诗命题为‘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这个题目隐含了和荔枝相关的什么内容?”这个问题的答案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果实成熟时鲜明的色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诗句的引用很有文学色彩。从题目我们已经能初步感知科学小品文特点,有很强的科学性,介绍了相关知识点,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一个“丹”字要比红美妙许多。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有哪些?并且在文中找出相关例证。学生在文中找出的答案:

①举例子:“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

②分类别:“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③列数字:荔枝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④作比较: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

⑤打比方: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⑥下定义:“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⑦引用:《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通过这些题目的设置和答案我们可以看出来,教师做好适时的引导,学生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问,文章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作为说明文,说明方法无疑是一个重点,而同学们能在文中有理有据地将这些知识点一一呈现,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点掌握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升华”学生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层次不一样,他们的接受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因而問题的呈现也是五花八门,所以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还要深加工。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学生的问题我集中归纳了为这些“本文的说明顺序重点表现为哪几种?”“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作用何在?”“作为科学小品,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文章综合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梳理?”“荔枝有哪些习性?”“以‘南州六月荔枝丹诗句为题目的效果?”等。我补充了几个相关的问题,“本文引用的内容很多,例如故事,史料,诗词,分别有什么效果?”“多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分别有什么好处。”在整理归纳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明白学生们的问题所在,漏洞在哪里,这样在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中就会心中有数,事半功倍。而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提升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能力,拓宽思维的空间。像本文的引用,我特别提出了不同的引用,不同的作用,在带领学生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了引用的作用,而且对不同的材料有了新的认识。

例《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的本意是讽刺唐代统治者为个人享受而给百姓造成苦难的社会现实,在这里引用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说明荔枝什么特点?什么作用?

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荔枝的贮藏期已经能达到一个月,把荔枝今天可以较长时间的储存和古代的极难储存对比,同时还把现代科学的储藏知识与古代落后的储运手段对比,显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更多的人可以吃上荔枝了,结构上承上启下作用。

教师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做好引导学生的工作,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积极地去解决它,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一句话,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使学生在“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猜你喜欢
指引方向提出问题问题导学
相约太阳岛
试析人工智能时代精准人才管理
给我一把剑
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浅见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