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奇刚 整理/张 说/象山县档案局
我叫史奇刚,1956年5月出生于象山县新桥镇石柱外村。1976年7月,我高中毕业,正赶上新桥盐场招收晒盐工,我就去报名并被录用了,从此晒盐成了我一生的职业。我们海边的人都知道,晒盐非常辛苦,露天作业,靠天吃饭,真所谓“六月夏天背脊晒焦,寒冬腊月耳边吹箫”。当时家里穷,父母亲都是农民,我们姊妹兄弟七个,我是老三,上头还有两个姐姐,家里实在没有能力供我继续读书,我只好放下书包,帮父母亲一起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一
那时,新桥盐场刚刚建成。为了围海建造盐场,当地政府和周边村庄的群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早一天投产出盐,就能早一点产生效益,减轻一些负担。为此,场部领导很着急,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有经验的晒盐师傅。你别看晒盐,它既是一项重体力活,也是一项技术活,没有过硬的技术,别想多出盐、出好盐。场部只好向兄弟盐场求助,从金星乡的盐场请来师傅负责盐场的生产技术。当时懂技术的师傅紧缺,如要扩大晒盐面积、提高产量和质量,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技术人员。于是场部领导决定从我们中间挑选一批人,向师傅拜师学艺。我因读过书且为人诚恳能吃苦,有幸被选中,从此我和晒盐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师傅叫鲍仁茂,是金星乡下塘村人。鲍师傅不但手艺精,且为人谦和,待我如亲人一般。为了能让我尽早掌握晒盐的技术要领,他从基础开始手把手教我制盐的整个流程,不厌其烦、耐心详细地给我讲解。他把制盐流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如纳潮、制卤、结晶、整滩等,以及几十年制盐积累下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比如“纳潮”这一步骤,就是尽可能地把高浓度的海水从海里提取上来。因为海水浓度越高,出盐率就越高、盐质就越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还涉及很多窍门,如季节、潮汐、气候等因素。在鲍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我很快掌握了晒盐诀窍。
晒盐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季节和气候是影响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晒盐有一句行话叫“海水是原料,太阳当燃料”,所以每年的5月至9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在这5个月中,气温高、日照强,一年的收成好坏全凭这几个月。10月至11月是晒盐的小旺季,12月至翌年的4月一般不晒盐,主要是整理盐滩。别小看整滩这活,如果没有一副好盐滩,你别想晒出盐来。因为盐滩建在海边,经常有一些海蟹、跳鱼之类的海洋生物在盐滩上打洞筑窝,如不及时清除、整理,就会发生海水泄漏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每年的5月至9月是最忙最累的时节,一般每天凌晨两点就开始到盐滩上扫盐、收盐,再把收起的盐一担担挑到盐坨上,一直干到太阳上山才能回来吃早饭。上午八、九点钟又得出门到盐滩打盐花,忙到晚上七、八点才收工回场部,一天下来累得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好在我本是农家子弟,从小干惯了农活,虽是累了一些,咬牙也就坚持了下来。在鲍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再加上我勤学苦干,不久就掌握了原盐生产整个流程的操作工艺,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员。
1983年,我担任盐场三工区技术员、团支书,从事统计、技术指导等工作。1984年7月,我被提为二工区工区长,同年担任盐场副场长,主管盐场的生产技术和盐质监管。由于盐场在产盐初期,原有的晒盐技术流程已相对落后,以致盐的产量和质量都不高,盐质达不到国家盐业标准。为了掌握先进的制盐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多次参加由省、市、县盐业系统组织的业务培训会,系统学习先进的制盐新工艺,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书籍。通过学习,我很快掌握了现代先进晒盐工艺。为了改变当时盐工重产不重质、固守传统方法晒盐的现状,我提出改革盐场原有的操作工艺,改用新方法制盐。刚一开始,就遭到了同事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我们的技艺是前辈生产经验的结晶,是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岂能轻易改动?”为了推动改革,我只能咬紧牙关,一面做思想工作,一面成立了盐质检查小组,制订出台规章制度,实行盐质优劣奖赔制度。当时很多盐工因所产盐质不合格被罚了款,心情不好就骂我,有的还骂得很难听,为了工作我忍了下来。为打开局面,我带领由共青团员组成的突击队建立示范基地,采用新工艺晒盐。当年年底我们示范基地所产盐的质量和数量,明显超过其他用原有技术晒盐的盐工,我们每位成员一年所得劳动报酬远远高于其他盐工。其他盐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纷纷要求加入示范基地。为此,我通过会议、培训班、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把晒盐新工艺传授给盐场的“一场二员”和每一名盐工,累计培训50余次,受训人次达2200余人次。通过学习,他们很快掌握了晒盐新方法。从此,盐场的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我本人先后五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挑盐 曹定杰摄
二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盐场的盐田被改作他用,盐田面积渐渐缩小,盐民纷纷转业,以前那热闹、火热的劳动场景也慢慢地沉寂下来,懂得传统晒盐技术的盐工也逐渐减少。
2008年6月,象山“海盐晒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我这个工作了近四十余年的老盐工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虽然晒盐是一个夕阳产业,但“海盐晒制”技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我有幸被评为“海盐晒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就有责任把这一古老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了解这一门传统技艺。
我从事晒盐有近四十余年了,从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干这行。干了大半辈子晒盐活,其中的“酸、甜、苦、辣”已经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里。好比是“人离不开盐,我不舍晒盐”一样,晒盐已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