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台州学院
考察学界近代中国大学生社团的既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前贤学者关于中国早期大学生社团的缘起、管理思想、活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鲜见,尤其是述及晚清时期大学生社团时更是语焉不详。在过往高校学生社团史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成立于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是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高校学生社团,如专著《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1]《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成长成才研究》[2]的作者、论文《抗俄铁血会考》[3]等皆采用此种说法。但也有个别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如刘训华在《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博士论文中,认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是1900年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的前身)学生参与成立的励志社”[4]。那么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社团究竟是哪个?并存于同时期的其他高校学生社团情况如何?这些社团具有何种特点?带着以上疑问,笔者通过对原始档案进行深度挖掘,予以考辨。
大学生社团的诞生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即大学的存在和大学生群体的出现。“大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并不鲜见,如《学记》中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记载,但这里所指的大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培养高等人才的学府”。中国古代也有培养高等人才的机构,但其办学目标、学科设置、所授内容与近现代“大学”迥异。现代“大学”的概念源于西方国家,近代中国大学的创办也是模仿西方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影响下,尤其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晚清的一些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的滞后、人才的匮乏。随后,几所具备近代大学形制的中国本土大学在晚清中国大地上零星出现,实为近代中国大学的嚆矢。
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中国共有4所本土大学创办,分别是北洋大学堂(创办于1895年)、南洋公学(创办于1897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山西大学堂(创办于1902年)。其中南洋公学上院1905年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复更名为邮船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不再称为大学。因而,20世纪头10年,国内大学有3所,分别属国立(京师大学堂)、公立(北洋大学堂)、省立(山西大学堂)[5]。
清末中国高等教育除了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外,还有一批由欧美各类教会团体在中国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鉴于特殊原因,清末教会大学主权不属于晚清政府,它们直接在国外注册立案,但是办学地点在中国,教授对象是中国学生,教职工队伍中也有中国职员,因此教会大学自始至终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前,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共有8所,包括东吴大学(创办于1901年)、震旦大学(创办于1903年)、圣约翰大学(创办于1905年)、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之江大学(创办于1910年)、华西协和大学(创办于1910年)、金陵大学(创办于1910年)等。
以上大学构成了晚清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架构,成为近代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培养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社团最有可能诞生的地方。
晚清时期到底有多少学生接受过大学教育?由于缺乏系统的数据记载,精确统计出来似乎有些不容易,但从当时一些官方数据公布或当事人的收集数据中,还是可以一窥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大学生群体的规模。据清政府学部总务司统计,1907年,全国共有大学堂3所,在校学生共516人;1908年,全国共有大学堂3所,在校学生共643人;1909年,全国共有大学堂3所,在校学生共749人[6]。曾任中华基督教教育会执行秘书的葛德基(Earl Herbert Cressy)对19世纪中国基督教大学注册学生的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共有510名大学生注册[7]。1900年有199名在校教会大学生,1920年则有16所教会大学、近1700名学生[8]。
20世纪最初1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初具雏形的时期,虽然其时大学堂和大学生群体规模都比较小,但却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萌芽与起步的肇源年代,这十年的积累为近代中国大学生社团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由于条件不成熟,早期大学创办伊始,并未能马上开设大学课程;加上办学环境的不稳定以及创办者对学生活动事业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并不是所有大学甫一成立就有大学生社团诞生,也不能以开设大学课程的时间判断学生社团诞生的时间。基于此,要考辨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社团,应从大学课程开设时间、大学生培养情况及学生社团建设三个历史维度考察。
根据各所大学创办时间先后,分别考辨其第一个学生社团创办时间如下:
(一)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堂被认为是“国立官办的第一所大学”[9]。自开办伊始,就开设大学课程,学制4年。1899年,北洋大学堂培养的首批大学生毕业[10]。根据李喜所、薛长刚两位学者考证,“北洋大学最早的学生社团组织可以追溯到宣统元年(1909),该校留美同学王正廷、马寅初等人在美国组织有北洋大学同学会”[11],即北洋大学第一个学生社团是成立于1909年的北洋大学同学会。换句话说,北洋大学的学生社团并未随着学校的创办就产生,而是在学校创办十几年后才出现。
(二)南洋公学。虽创办于1897年,但南洋公学相当于大学性质的上院却开办较迟。据1901年在南洋公学特班任总教习的蔡元培回忆:“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院校舍落成,适有北洋大学学生避乱来上海,乃设铁路班以收容之,是为高等教育之发端。”[12]由此可见,南洋公学的大学课程开设始于1906年,其大学生社团应诞生在1906年之后。据目前所能查阅的资料,南洋公学最早的大学生社团是1906年成立的专科研究会;次年,工程学会成立[13]。
(三)京师大学堂。虽创办于1898年,但京师大学堂真正确立现代大学办学模式的准确时期,则是在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颁布后。该章程规定大学堂分预备科、大学专门分科和通儒院三级,大学专门分科即本科,学制三至四年,通儒院学制五年[14]。由于各种原因,京师大学堂的分科大学直到1910 年才正式招生,“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八个专门分科除医科外,均招生正式开办”[15],辛亥革命以前只有预科毕业生120人,尚无本科毕业生[16]。到1913年底,“各专门分科学生22人毕业。这是北京大学培养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17]。综上所述,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应在1910年3月后诞生。至于是哪一个社团,局限于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东吴大学。1901年由美国监理会创办于苏州,同时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立案,取得大学学位授予权,它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最早开设的教会大学[18]。据刊行于1903年的东吴大学第一本杂志《雁来红》记载,1903年前,东吴大学至少有5个学生社团,分别为基督教青年会、益智会、浙江同乡自治会、怜影社、健身会等,健身会下设踢球班、篮球班、网球班,篮球班又分1、2班。除了浙江同乡自治会、怜影社存在时间较短外,其他学生社团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东吴大学主要的学生社团。随后各类社团相继成立,1904年,东吴大学田径队成立;1906年,两个互不统属的辩论团体:“竞智会”和“丽泽会”成立;同年,东吴学报社成立。由于中西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东吴大学直到1905年才正式开设大学课程。1907年2月,东吴大学的首位毕业生获得学位[19]。据此,1905年后校园内继续存在的基督教青年会、健身会、辩论会等社团应是该校最早的大学本科学生社团。
(五)山西大学堂。创办于1902年,它是利用山西教案赔款所得的50万两白银创办的,分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西斋课程分两个阶段讲授:“第一阶段三年,是预科,相当于现在的五年制中学……第二阶段四年,是专科 ,相当于现在的四年制大学本科。预科毕业后才有资格升入专科。”[20]从此,可以推断山西大学堂真正培养大学生至少是从1905年开始的,其第一个大学生社团也至少应从1905年开始算起。
(六)震旦大学。1903年春,马相伯应南洋公学“墨水瓶事件”而退学的学生之请创办震旦大学。1908年后才开设大学课程[21],它的第一个大学生社团也应从1908年开始算起。
(七)沪江大学。沪江大学虽于1905年在美国南北浸会总部注册立案,1906年10月16日神学院先在租来的房子开学,但因校园建设问题,“大学和附中则到建筑全部完工后,才于1909年2月10日正式开学”[22]。所以,沪江大学的第一个大学生社团应从1909年后开始考察。
(八)圣约翰大学。虽然圣约翰大学正式命名并获得大学学位授予权始于1906年[23],但1892年,圣约翰大学前身圣约翰书院就已经设立大学程度的正馆[24],教授大学课程,修业年限为3年。1895年,首届正科学生3人毕业,乃“胡济康、曹锡庚、吴任之是也”;此后,正馆学生逐年增加,1895年、1896年、1897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分别为6人、17人、17人[25]。
据《圣约翰大学四十年成绩誌略》记载,大学英文文学辩论会,为“学生组织中之至久者,盖已历三十一年矣。其宗旨为研求演说与辩论。每月聚会三次,间请校中教习或校外名人演说,……收集思广益之效。年终奖会员中演说之最优者以金牌,凡大学生皆可入会”[26]。因《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写于 1929年,故推测《圣约翰大学四十年成绩誌略》写于1919年左右。根据“历三十一年矣”,可推断出圣约翰大学英文文学辩论会创办于1888年左右;因圣约翰大学有正馆学生始于1892年,故可以推测出圣约翰大学的第一个大学生社团是创办于1892年的英文文学辩论会。
行文至此,关于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社团创办的时间与名称基本水落石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社团诞生在教会大学,1892年圣约翰书院正馆学生成立的英文文学辩论会应是目前所查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社团。
通过对晚清两大高等教育体系最早学生社团的比较与考辨后,中国近代早期大学生社团的基本面貌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一,以往学界将京师大学堂学生成立于1904年的抗俄铁血会视作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社团,有所偏误。由上述所知,京师大学堂开设大学课程始于1910年后,1904年由京师大学堂学生丁开嶂牵头组织的抗俄铁血会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组织。
其二,1900年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的前身)学生参与成立的励志社,只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生社团,也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求是书院开办于1897年,1901年改称求是大学堂,次年改称浙江大学堂,两年后改为浙江高等学堂。从1902年《浙江大学堂章程》所列课程来看,其深度相当于现在高中、高中与大学低年级之间,可知“求是书院属于大学预科类型的高等学校”[27]。因此,将励志社算作“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有所牵强。
其三,近代中国早期大学生社团有两支源流,分别是本土大学和教会大学。两支源流的学生社团都采用了现代社团的组织结构模式,在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意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四,近代中国早期大学自创办初期,就有学生社团活跃的身影,如南洋公学学生曾于1901年4月发起成立“公会”,1902年8月成立了“演说会”及书会等;东吴大学有基督教青年会、益智会、浙江同乡自治会、健身会等社团,但是真正属于大学生性质的学生社团则要延后。过往,学界常常将这些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生社团视作近代中国大学生社团,主要是立足于笼统说法、从大学创办之期或者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出发来考察的,这偏离了近代中国大学生社团的本义。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尹冬梅,丁立:《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2]张彦:《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成长成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3]杨鹏:《抗俄铁血会考》,《兰台世界》,2012年,第25期,第44页。
[4]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79页。
[5]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0-91页。
[6]据学部总务司编的《光绪三十三年份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光绪三十四年份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份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有关数据统计而来。
[7][8][美]杰西.格.卢兹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87年,第69、93页。
[9]王杰:《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高教探索》,2008年,第6期:75页。
[10]李义丹,王杰:《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简史》,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11]李喜所,薛长刚:《展示自我:民国时期北洋大学的学生社团》,《历史教学》,2010年第8期:9页。
[12]朱隆泉:《思源湖——上海交通大学故事撷英》,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13]王宗光:《上海交通大学史(第二卷1905-192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11页。
[1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578页。
[15][17]萧超然:《京师大学堂创办述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127页。
[16]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18]许周鹣,张梦白:《最早开设的教会大学——东吴大学》,《民国春秋》,1996年第5期:9页。
[19] 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E.Church,South,1908.
[20]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精选——建国前的山西教育》,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21]李雪,张刚:《震旦:中华曙光——上海震旦大学》,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 8期:41页。
[22]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 32页。
[23]朱有瓛,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28页。
[24][26]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四十年成绩誌略,全宗号 243 案卷号 7。
[25]上海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 Q243-1-1471。
[27]许建平:《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求是书院》,《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