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湖海
摘 要:如何改善高三数学复习课理性有余人文不足、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学习效率低下这一现状呢?在高三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提高效率;课堂;学习
一、关注教学对象,创建和谐课堂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渗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笔者坚持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平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情境,使数学课堂更趋和谐、高效。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上帝
学生成为课堂上帝并不是说教师要怎样供奉学生,当然更不允许学生随意违反课堂纪律,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个别学生如有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影响班级学习效率,那是和全班同学过不去,大家共同厌恶、声讨,于是学生谁也不敢冒此大不韪。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放下架子,尝试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笔者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堂规范,并美其名曰“高中数学课堂的君子协定”。
案例1:数学课堂的君子协定
(1)上课之前,师生相互问好;(2)上课的任何时候,学生可以自主发言,自由提问,但必须先举手;(3)学生对老师讲解的错误或板书错误有权利也有义务指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上帝,更体现在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比如,在上数列第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随意列举心中的数列,于是学生思维之门就被打开,各种各样的数列被罗列在黑板上,教师再一一分析學生提出的数列。前面列举数列的学生大受鼓舞,很是激动,一堂小小的数学课,让他们初尝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同时,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大大调动,回答问题争先恐后,数学课堂真正的被激活了,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享受着课堂。
(二)让学生成为合作的主体
合作是数学课堂文化的核心,培养合作精神是教育目标之一。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由教师提出或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解决、引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确实得到了强化和提高。
案例2: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三者关系的探讨
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需掌握的难点。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以寝室为单位的小组合作作业: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及二次函数f(x)=ax2+bx+c图象间的关系。
我收集了每个寝室讨论的结果,大致如下:
①方程的根与不等式的解集的“边界”一样;
②方程的根和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一样;
③我们在解不等式时用的就是画相应抛物线的方法。
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撞击、迸发,笔者大为感动,肯定了大家的成果,并把三者关系用绕口令的形式告诉大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效果颇佳: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方程所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端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即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只要教师给学生一份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创造,通过学生的通力合作,定能释放出强大的创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点燃他们的智慧之光。这样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效率提高了。
(三)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
案例3:从等差中项三数设法到等比中项三数设法的探索发现
在数列的教学当中,学了等差数列,就有等差中项问题,我们一般设三个数分别为a-d、a、a+d,为的就是使三数之和为3a,只有一个未知数,便于计算。后来学习等比数列及等比中项时,笔者问学生:三数成等比,我们该怎么设,怎么设方便?同时提醒学生比较先前等差中项的设法。经过思考,大部分学生想到可以设三数为a/q、a、aq,这样三数之积为a3 ,方便。思维活跃的同学会渐渐体会到一种均值的思想。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活动,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在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去发现、构建新的知识,这比起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胜千倍。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逐渐实现自我,数学学习兴趣也变浓了。
二、关注教学细节,活化数学课堂
细节决定成败。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关注每一个细节,考虑学生主体感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尝试构建以生为本的民主课堂。
(一)让精彩的导入活跃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复习课引入时,笔者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人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4:简易逻辑新课故事化导入
笔者在简易逻辑新课导入时在黑板上画一个帅书生和一个胖员外,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书生与员外狭路相逢,员外不肯让路,说:“我从来不给笨蛋让路。”(包含三个判断:我从不给笨蛋让路;我不给你书生让路;你书生是笨蛋。)书生巧妙回应:“我恰恰相反。”并给员外让路。(我给笨蛋让路;我给你让路;你是笨蛋。)书生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应用逻辑知识回击了员外,学生听后无不拍手称快,对简易逻辑学习热情高涨。
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其数学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更加喜爱数学课堂,更加喜爱数学课程。文化知识,盘亘交错,教师如果能够博采众长,涉猎各科知识,有选择性地、偶尔地运用于数学课堂,可以增加数学课堂文化色彩,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通俗的讲解优化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渗透数学的“通俗性”“人性化”。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概念,晦涩的术语有时让人难以理解,烦琐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人望而生畏。笔者尝试用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繁杂问题简单化,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才可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5:不等式性质的通俗化讲解
不等式性质:“若a>b,c>d,则有a-d>b-c”,这一条很不容易记忆,可以用“大头-小头>小头-大头”来加以记忆,通俗易懂,不容易遗忘。在简易逻辑中,“x<1”?圯“x<2”,同学们很不容易理解,用“小范围推出大范围”这句话,有部分同学还是想不通。若把从 -∞到1看作萧山的地域范围,把从-∞到2看作杭州的地域范围,那么萧山人就一定是杭州人,若“x<1”,则一定有“x<2”,即“x<1”?圯“x<2”;相反,杭州人不一定是萧山人,若“x<2”,不一定有“x<1”,即“x<2”推不出“x<1”,问题解决。
这样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学生对数学非常易于理解,享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教无止境,笔者正不断摸索如何将数学课堂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性质与定理讲清讲透,使数学课堂通俗化,学生喜闻乐见,快乐学习。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些关注,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些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机会,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精彩起来,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提高。经过半年多的磨合,笔者带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比以前积极、踊跃;课后作业完成得比以前及时、认真,笔者非常欣慰。学校组织的学生对任课老师民主测评满意度很高,各次考试成绩也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崔红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成才之路,2013.
[2]明凤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