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俭龙
摘 要:分层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层次,教师则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不同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以确保能够全面提升全体高中生的数学成绩,在培养其数学素养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根据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分层教学法,并对该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法;实施策略
一、学生群体的层次化异步划分
按照新课改目标,高中数学教师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分层教学法能够在掌握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灵活、准确地制订相关教学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成绩。该方法不仅克服、改善了集体教学模式的弊端,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为提高其高考成绩以及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首要措施就是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进行层次化异步划分。该划分方法不仅能够合理地为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与梳理,而且决定着教师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安排课后作业等方面的合理性及有效性。第一,根据新课改目标及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当将高中数学教育目标分为三层:最小目标、中层目标以及最高目标;第二,教师在对班级学生划分前需要仔细、全面地观察所有的学生,并通过分析与总结后合理地分为A、B、C三个小组,其中A组能力较差,B组适中,C组学生成绩较为优异。A、B、C三组学生的人数比重通常设置为2:5:3。
二、教学过程的层次化异步设计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分层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通过适当讲解、沟通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作用,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热情,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分层后的学生小组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及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
例如,在教授函数的几个基础概念时,数学教师可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向学生提出以下这些问题:
1.函数在数学意义上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由函数中映射出的又是什么概念?
2.为什么自变量x和因变量y会有一定的范围限制?怎样确定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取值范围?
3.假设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两个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联系?
4.表示函数的方法有几种?各种表示方法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5.函数的知识点还可以辐射到哪些其他的数学知识点上?
如何解决综合型的函数应用题?
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均不同,而教师通过采取巧妙的提问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教师划分成不同小组,而教师通过分组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问题1较为简单,可以讓A组的学生进行讨论;问题2、3难度有所提高,则交由B组同学进行探讨并解决;C组则需要回答问题4与问题5。
通过分组回答问题的形式,无形中为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降低了学习目标,同时也能够使他们更加轻松地学习,提升课堂中所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还在无形中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保护了高中生的自尊心,并使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课后作业的层次化异步安排
前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了层次化的异步设计,后期的课下练习活动自然也应该继续层次化的异步安排。具体的安排方式就是为A组学生安排简单易懂的浅层次习题,帮助其在反复练习中巩固基础的数学知识。为B组学生安排难易适中的中层次习题,帮助其在基础训练后兼顾综合应用的数学题型。为C组学生安排难度较高的高层次习题,帮助其在完成课内知识的学习之后,还能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例如,第一种课后作业是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问题,主要是为A组学生安排的基础题型。
(1)4x2-4x>15;(2)14-4x2≥x;(3)x(x+2)
第二种课后作业是求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数学问题,主要是为B组学生安排的练习题型,难度适宜。
(1)y=■;(2)y=■;(3)y=■。
第三种课后作业是复合型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主要是为C组学生安排的拓展题型,解题思路较为复杂。
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kx2-2x+6k<0,其中的参数k≠0,如果该不等式的解集为x|x<-3或x>-2,求参数k的取值范围。
应用分层异步的方式对课后作业进行区别性的布置,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习题练习,既不会因为题目过于困难而失去自信,也不会因为题目过于简单而盲目自负。
参考文献:
[1]陈鸿.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模式[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6).
[2]刘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的探讨[J].读书文摘,2014(6).
注:本文系课题《乡镇高中数学学业水平均衡化提高的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15YQJK1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