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
摘 要:传统文化,一直提倡的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很多教育学者已经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但是学生并未很好地吸收,如果无人吸收,那么“提取精华”也毫无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语文教师务必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远不及对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科相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直接且明显的帮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语文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学生更倾向于学习一些“速食”文化。在这几种因素的阻挠下,初中生必然会降低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更不用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精华,需要祖国的花朵来将它们很好地传承下去。为了达到这个长远性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此重任,积极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本文就此具体的谈一谈。
一、创设带有传统韵味的教学环境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中可见,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不妨从创设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教学环境入手,如,在教师张贴有关传统文化的海报;在画黑板报时书写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小故事等。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将会耳濡目染地了解并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这远比传统式的讲授模式效果要好。
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提前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一些人民英雄的海报,或者在黑板报上书写一些人民英雄的事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熏陶后,当学生学到这篇课文时,他们就会更容易理解这篇课文,而且正因为提前看了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学生讨论的热情也比较高涨,显而易见,环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提供丰富的相关传统文化读物
阅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可从阅读入手,在阅读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但教师要注意的是:不可强迫学生阅读哪本书籍或哪篇文章,但或许可以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去向学生推荐几本书,虽然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从教师的“强迫”到“推荐”,学生的服从度却是大大不同的。那么,除了教师的引导态度外,教师可根据需要,尽可能多地在教室的图书角和图书室投放丰富的传统文化读物,在读物丰富的情况下,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也会更加丰富和全面。
三、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语文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更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切记不可只限学生用语文的思维去思考语文问题,这样的局限性教学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会打破各学科的联系性。基于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时将各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更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古人作诗多半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但在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看到的只是诗句,有的教师或许会让学生去联想,但这个过程较为短暂,这时教师不妨给予他们联想的时间,让他们以这首诗词为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一幅畫还原这首古诗,通过绘画,学生将会深刻地了解当时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古人用诗句传情达意的绝妙。这种将语文与美术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用现代的眼光来诠释传统文化
在很多学生看来传统文化已跟不上时代潮流,已成为“过气文化”,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拒绝学习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这一想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教师要想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那么怎么做呢?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参加一个叫做“传统文化PK现代文化”的辩论赛,将学生分为“传统文化优于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优于传统文化”两个阵营,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的论点找寻充足的论据。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辩论赛,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各有利弊,不可一味推崇一方,也不可全盘否定另一方。通过自己亲自查找资料,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改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爱上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在这里论述的是“渗透传统文化”,而不是“讲授传统文化”,那么既然是“渗透”,就要注意掌握渗透与讲授的差别,即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寻找渗透的最佳方式。本文提到的这几点措施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仅供各位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洁.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品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
[2]杜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研究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