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论文是多年来自己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对“阅读”和“习作”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阅读”和“习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顺应了阅读与作文两个逆向心理历程规律。
【关键词】阅读;习作;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习作是两部分重点,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难点。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也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以有阅读质的飞跃,也就是阻碍了学生的习作,二者既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又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一、阅读教学中问题所在,明确教改方向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素质,我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他们是怎样上好语文课的?”“有什么规律”等问题,通过课堂实际考察,我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讲解,繁琐的回答式代替了学生和读书实践活动,占用了有效的读书时间,使“学堂”变为“讲堂”,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读书”,而是“听书”。
2、学生在读书时缺乏独立思考,他们常处在只读不思的境界里,所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一通的乱蒙。而教师又用自己或个别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
3、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这些情况,明显突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没有读书的机会,也没有多读多思考的习惯。目前,对这种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的存在,证明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直扑重点、赢得课内时间
在教学中,没有时间的保证,课内阅读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每一篇文章中都包含有重要材料,阅读理解的任务就是能从大量材料的比较中选出最重要、最本质、最优秀、最能突出主旨的部分,并把它进行集中和加工,挑了文章的筋骨,以此形成敏锐的语感,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完成,时间长了,在写作中就会选择材料了。
三、解决难点,相信学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交流,激发学生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是很接地气的事了,边阅读,边谈感悟,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从而写作的兴趣也能培养。我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尤其是外地的学生让他多说,他们过春节的方式和我们有一定的区别,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对话能力,从而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的。可是也有的教师却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学生走偏了,离线了,教师便急着插上一足,那是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样能唤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是对教者最好的回报。
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学生有清晰的阅读意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又有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所以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1、指导学生预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眼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从平时语文的教学中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影响了他们课堂学习效果。他们在课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自学的方法,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没能充分的发挥。这样一来,学生自身蕴含的丰富的潜在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禁锢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智力开发。因此,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掌握预习方法,迫在眉睫。
2、明确任务。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比如学习《匆匆》一文我是这样布置预习的:走近朱自清。查找资料:(1)朱自清生平简介。(2)作者的主要作品。(3)了解关于写《匆匆》的背景资料。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仿写句子,不但能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还进行了简短的小习作的训练。
3、鼓励质疑。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重点词句,学会写好生字词语,理解内容、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比如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质疑,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把小女孩美好的幻想顺序颠倒可以吗?我们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什么現实意义?这是两个很有价值的质疑,第一个质疑者从作者选材角度、构思技巧和表达目的三个方面来把握文本,提出思考。第二个质疑者站在文本与现实的联系上把握文本,提出问题。
4、课内阅读,创建新体系。
(1)对课题发问,寻找作者成文的思路。“课题”就是文章的“标题”,写文章拟定标题,可以提示或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通过对标题的发文,就能揣摩作者成文的思路。例如,在学课文《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通过课题的提示,学生了解到周总理只是一夜的工作就这么多,进一步体会到总理工作的辛苦和繁重。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要素。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学会了生字生词,了解到这些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初知大意,了解文章的选材怎样表达主旨的。
(3)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路。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围绕着怎样写的问题边读边思考,写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加深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细读,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教师重点指导,指导学生理清为止。
(4)精读课文,掌握写作技巧。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着“为什么这样写?”放手让学生自读,通过词、句、段的重点训练,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列文章的提纲或框架结构,掌握写作的技巧。
5、课外阅读,寻找新途径。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内中学习是起不到提高语文各方面能力的,还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通过阅读,了解写作方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的。
(1)根据每一组教材的特点,采用课内带课外,一篇带多篇的办法,做到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得得相连,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动员学生订阅少年儿童书刊,建立班级书吧。
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比赛、读后感交流等等。
五、提倡阅读鉴赏,悟出写作之道
古代诗人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多读书能令人净化精神境界。但从学习写作的要求看,仅仅读书、积累还不够,还需要鉴赏,分析文章,领会写作原理,指导写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了从读学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从读学习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从读学习归纳文章的主旨,作文练习怎样表达主旨;从学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作文练习拟写作提纲;从读学习区别文章主次,作文练习安排详略;从读学习捕捉重点段落,作文练习怎样突出主旨;从读学习品评课文,作文练习修改初稿。
由此,很多学生能够运用阅读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领会内容,把学到的精炼的词句深深刻在自己的大脑中,运用到写作中。这样相辅相成,顺应了阅读与作文两个逆向心理历程的规律,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至此,我感到无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83,717.
【作者简介】
张会岭(1977—),女,本科学历,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汊沽港镇六道口中心小学,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