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17-05-13 23:34任伟李卉青陈海
学理论·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

任伟+李卉青+陈海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关注的重要内容。而在社会文化格局中与主流文化并存的非主流文化,也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有从众心理和猎奇意识同在、文化适应和文化自卑共显以及现实主义与虚幻主义交织等特点,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思想倾向及认识特征,需要通过实施多元校园文化战略、注重媒介素质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有力措施以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43-03

在社会多元文化格局中,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一起对青年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本身因为独特的生活环境与民族传统,因而在具有大学生一般特征的同时也会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不同文化形态的理解认知状况,把握其思想变化的主要规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提高教育实效,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影响

非主流文化是指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在一定时期内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以新潮和另类为主要标志并且只对部分群体发生作用的各种思想及行为方式的总和。近年来,在社会及高校校园中流行的非主流文化主要有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萌文化、恶搞文化、自黑文化、奇幻文化等。为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认识现状,我们在内蒙古地区一些高校中抽取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概括来讲,非主流文化现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从众心理和猎奇意识并存。在调查中,当问到“对非主流文化的了解程度”时,16%的人选择非常了解,28%的人选择一般了解,37%的同学选择不太了解。在问到对非主流文化的认识问题上,有18%的人选择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42%的人认为这只是休闲娱乐的方式而已,有16%的人认为这些是浪费时间的东西。在提到对一些典型的非主流文化如自黑文化、粉丝文化或萌文化的态度时,有六成左右的大学生都认为特别新奇有趣和非常有兴趣,只有少数人感觉没意思或提不起兴趣。而涉及非主流文化的获取途径这一问题时,有62%的人都选择网络方式,31%的人选择是因同龄人的交流而获取。由此可见,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认可接受社会中流行的非主流文化现象,但是他们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接受并不是以理性感知为前提,而是受到群体中其他学生的影响或者是这些事物本身的新奇刺激而去接受。

2.文化适应和文化自卑共显。当问及“上学所在地的城市生活与家乡生活相比,认为哪一个更好”时,有63%的人选择上学所在的城市生活比家乡生活好,另外还有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融入目前的学校生活及所在的城市生活。而谈到被现有的城市生活吸引的主要原因时,有33%的人认为城市经济较为发达,有15%的人认为城市生活方便且环境较好,还有21%的人认为城市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当问到“你经常会因为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而感到骄傲”这一问题时,有52%的人选择“同意”,有26%的人则给出了否定答案,有2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确定”的回答。在回答“你认为少数民族身份会影响自己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吗”问题时,有22%的大学生选择“会影响”,而有48%的学生选择“不会影响”。在回答“你是否系统学习过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时,回答“从来没有”的占14%,回答“了解一些”的占38%,回答“不太了解”的占26%。在问到“你更有兴趣了解一些非主流文化还是民族传统文化”问题时,选择有兴趣了解前者的占到了52%,表示对后者更感兴趣的占到34%。可以看出,尽管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豪,他们也能够很好地适应现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但是,相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而言,他们更希望花时间去了解新型的文化形式,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会缺乏民族身份和民族特征方面应有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现实主义与虚幻主义交织。在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中,当问到“是否经常玩网络游戏”的问题时,选择经常玩的占到26%,有时会玩的占到39%,很少玩的占35%。而对于喜欢网络游戏的类型选择方面,最受学生欢迎的游戏类型是角色扮演类游戏,其次是体育竞技类游戏,再次是休闲益智类游戏。在回答喜欢网络游戏或网络小说等网络文化的原因问题时,51%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可以消磨时间或缓解压力,有19%的人认为可以在其中达到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或成就。当说到网络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时,46%的人认为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还有3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有严格的区别。在问到“不能摆脱网络游戏的原因”时,有56%的人选择是因为空余时间的无聊所造成,23%的人选择为了消除烦恼,发泄情绪,其余的人选择是因为游戏中已取得的地位或因为网络游戏中结交的朋友等其他原因。可以发现,尽管多数学生能够普遍清醒地认识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和界限,但是因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从把握和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烦恼,他们更愿选择到虚拟世界中的快乐意境去打发时间,这种既能够认清现实又想要试图逃避的心理会相互交替出现。

4.个性张扬与自我迷失同在。在调查中,当问到关于自拍、自黑、卖萌、偶像崇拜等非主流现象时,大学生的关注程度及体验程度都比较高,比例基本上在50%以上。根据调查,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活动表达个人观点的占到52%,在聊天软件中或社交平台中积极参与互动或经常发表意见的学生也占到了六成以上。在问到“追求个性是否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特征”问题时,67%的人都选择“同意”的答案。在回答“现在对未来的想法如何”的问题时,23%的同学认为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特别明确,48%的同学认为比较模糊,29%的同学认为非常渺茫。当回答“你如何看待大学生活的规划”问题时,选择很重要的占到18%,选择没有长远打算,有暂时性规划的占31%,选择随机应变和完全没有的占到51%。可以看出,非主流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会让很多的青年学生并不是单纯地观赏,而是要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和时尚潮流的引领者,他们也会把这种方式作為展现自己个性与思想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注重自己个性展示的同时,有很多学生缺少对未来发展的明确目标和对大学生活的完整设计,对个体定位没有比较明晰的思路。

二、非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对策分析

1.实施多元校园文化战略,加强民族特色文化的感染力度。校园文化作为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一体的群体性文化,历来被视为反映学校风格面貌的重要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也必然会具有强烈的精神导向作用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中,一方面,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大学文化的沿革和传承,构建出彰显思想独立、精神自由、鼓励创新及求真求实等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需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优势,甄选出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使其与国家主流文化及非主流文化的优质因子进行内在结合以及重塑再造。通过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少数民族发展历史及文明成果,利用民族歌舞比赛、民族风采大赛、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展、民俗主题活动月、民族文化宣传周等平台对各民族优秀文化进行宣传,同时可以依托各高校的科技资源及人才优势,以民族研究或民俗研究等专业研究为基础,加大各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及研究基地的建设进而提高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的学术水平,全面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2.注重媒介素质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性参与能力。媒介素养作为人们制作、生产、选择、理解和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现已成为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这其中,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大众传媒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类型,知道大众传媒的功能,准确认识传媒的传播知识、获取信息及娱乐大众的积极作用及虚假传播、低级趣味等负面作用,了解大众传媒和受众的知晓权、创制权、著作权或传播权等各项权利及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德及抵制不良传播及肩负社会责任等各种义务。其次,要教育学生尽可能对大众传媒进行合理高效的利用,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要以法律为准绳,事实为依据,认清传媒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主要差异,对于各项传播内容能够理智地进行选择、识别、分析和判断,绝不能篡改事实、以讹传讹甚至受人蛊惑。再次,在积极参加传媒活动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传媒监督意识,要勇于揭露各种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扭曲现象,使学生对媒体的状态由被动接收者变为理性参与者。最后,将媒介素质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相结合,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或者渗透于其他专业课程等各种渠道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针对大学生过于依赖新兴媒体,远离传统媒体以及对媒介娱乐功能的过度使用和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理解能力的弱化等问题进行重点解决。

3.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能力。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五方面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民族及宗教的本质特征及历史发展过程,弄清楚宗教存在根源、消亡条件及其社会影响和作用,从而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理解社会焦点问题及各种社会思潮,进一步强化对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认同,强化对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的血肉关系及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使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将政治理论与国情教育、区情教育、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国学教育、法制教育等相融合,使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母体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多重文化在个体身上实现良好的叠合认同,真正凝练出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形式。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少數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所处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的民族特性等原因,他们在民族自我意识、环境认知、文化适应、人际交往、专业学习等许多方面都会存在着与其他学生所不同的状况与压力。所以,需要教育者在深入研究和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特殊性的基础上,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及教育,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和设立专项辅导员等制度的完善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采用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与行为训练相并重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心理服务,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内部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改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及内容单一等问题,通过设立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压抑逃避、情绪积压等消极应对变为及时疏导、寻求帮助及积极面对等良性解决方式的转变。

5.正视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作用,对非主流文化进行有效的引导及规范。非主流文化作为社会中居于非主导地位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它与主流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交流、融合与碰撞。非主流文化并不完全是人们所理解的完全负面的反社会文化,也不全是一些故步自封的落后文化,它们只是青年人表达心理诉求和进行情感宣泄的某种方式。关于非主流文化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既要看到非主流文化中塑造个性、健全人格、思想多元、有利创新等积极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其中精神迷失、信仰动摇以及颓废散漫等消极部分。所以,在对非主流文化进行合理规范的同时,更要发挥先进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主流文化的经典魅力,尊重学生在文化选择中的主体地位及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吸纳及文化鉴赏能力,利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先进文化即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出适合青年文化氛围的正向文化,并使青年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覃良,试论中国“非主流现象”与嬉皮士文化[J].现代妇女,2014(3).

[2]张戈,刘建华,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群体价值冲突[J].当代青年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