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烁
摘 要:近年来国内各界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而高校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教育使命与责任。21世纪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文化课在外语教学中所受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较低,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文章结合西班牙语国家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及特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借鉴西班牙教学模式,提出外语文化课具体教学建议如下:安排分组讨论、进行课堂展示、经常性强调和复习。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下积极查阅资料,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建议;学生兴趣;课堂讨论;课堂展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95-03
西班牙语国家文化课(也称“文化课”)属于大学外国文化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了解西班牙语国家文化,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并通过对其文化的了解,加深对西班牙语学习的认知与研究。
据统计,目前国内在培养西班牙语人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文化课的授课方式分为三种:(高年级)外教全西语授课、(高年级)中教中西语结合授课、(低年级)中教汉语授课。但三种授课方式均出现课堂效率较低、学生抱怨学不到知识、考试前大量背诵考试后毫无印象的问题,而文化课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少对文化课的重视。
高年级文化课倾向于外教授课,纯西语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和听力,但因学生语言水平不足造成所学内容缺失,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无论高年级或低年级学生,都尚未接触国外生活环境,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图片、视频等)无法使其身临其境,又因为上课内容学术性较强,所学知识较为枯燥、缺乏实用性,导致学生对外国文化兴趣缺失。而且文化课作为语言补充类课程,大多安排在下午,学生的精神相对松散,上课玩手机、睡觉、走神现象严重。另外,文化课学分低,考前突击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相比其他西语课程的压力,学生更倾向于把时间用于语言学习。
翻译学院西语教学大纲将文化课安排在低年级阶段,由中教汉语上课,旨在拓展学生兴趣,在低年级阶段让学生对西语国家有所了解,运用文化辅助其语言学习。文化课课程涉及西班牙、拉美国家文化,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而包括本院在内,大部分本科院校文化课安排均为一学期,共计32课时,除去考试周,所剩教学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教学时间不足与文化课内容涵盖广泛之间的矛盾,导致教师上课时对各方面介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学生课下缺少复习、思考,导致课程结束后对西语国家文化毫无印象。
一、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的教学目标及西班牙教学特色借鉴
文化课作为西语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不只是帮助学生了解其民族文化,加强语言学习,教师应结合21世纪能力模型(左璜:2016),在培养学生基础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达到核心素养发展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发展。
归根结底,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是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所谓综合思维能力,即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点自主地联系起来,把点—点的学习方式转化为点—面的学习方式,而不仅是简单地按部就班地学习某些零碎知识点。同时,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语言教学模式,其授课方法应与时俱进、有所创新。而事实证明,文化课具备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基础。真正的思想是理性的选择和独立思考的结果,这离不开一定的科学文化、审美文化、宗教文化做基础(柳夕浪:2014)。而学习不同的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其思维方式(程晓堂:2016)。因此,在一定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这与21世纪高等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相比之下,文化课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较为被動,在书面考试压力下,较易忽略实践能力培养,对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项目并不配合。再者,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如介绍国外文化的博物馆并不多见,无法多次跟西班牙及拉美人进行近距离接触等,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应文化知识后,并没有较多机会运用。若院校并没有有意识地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文化知识竞赛或相关文化主题的节目演讲等,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运用到相关文化知识将少之又少,而文化课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会毫无成效。
近年来,国内要求重视核心素养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却鲜有文章提及培养外语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使得国内高校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缓慢,使得教育者的一再呼吁成为纸上空谈。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结合欧盟高等教育培训框架及西班牙各高校授课方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质为前提,提出利用西班牙语国家文化课提高高校学生外语素质能力的具体措施,以及如何应对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欧盟框架中八大核心素养之一即为使用外语交流,其定义为“在适当范围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理解、表达与解释的能力;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协调能力”(程晓堂:2016)。欧盟要求外语学习者所掌握的是跨文化交流协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掌握单一的知识点,这与我国核心素养要求大体一致。西班牙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气氛较为活跃,比较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如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并加以说明,或进行团队活动或讨论等。同时,西班牙高中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高中毕业时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并参加论文答辩,鼓励学生自学或小组学习,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展开论文,旨在发展学生分析世界的能力(艾斯宾:2004)。
作为国内大学生,虽西语语言水平尚未达到要求,但已有较强的中文阅读能力,可自行学习、阅读相关中文书籍与期刊。因此,学生并不缺乏自学国外文化知识的能力,而经过一学期的文化课课程学习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根本则是学生对国外文化知识缺乏兴趣,无法做到课外扩展、自觉补充。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学内容不足以覆盖外国文化知识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应是知识灌输型教学,而应利用课堂时间,激发学生对西班牙语国家文化某个方面的思考,使其对某一知识点产生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课下自发地查阅资料,补充知识。
二、针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建议
1.安排分组讨论
进行分组讨论前,教师应提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文化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在每节课前段时间对计划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或梳理。教师应在每节文化课中预留20分钟至30分钟时间,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介绍背景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辨,不能以讲解正确答案的姿态向学生传递学习刻板答案的错误信号。而应时刻提醒学生,教师以及所用教材中针对某事件或政策等进行的分析仅是一家之言,任何事件的发生或针对某人的评价都应具有两面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而不应固守应试教育中所谓的“正确答案” 和 “教师正确”等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讲解进行补充,敢于“质疑”教师,提出不同的见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避免使用下定论的教学方式,或使用带有倾向性的词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涉猎各种书籍、研读专家言论,并学会整合各方面内容,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为做到以上几点,首先要求教师客观地讲解问题,不带有主观思想片面地引导学生,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一步步剖析,在学生面对所提问题无话可说时,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国情、地理等各个方面出发,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要保证对所讨论的主题有准确独到的见解,在进行讨论之前查阅多种书籍,对问题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并适量阅读历史或文学著作,保证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讨论。
据统计,近年来学习小语种的学生中,具有高中理科背景的人占据近一半比例,有时还超过文科生。而理科生(也包括部分文科生)的普遍现象是对文化历史知识了解甚少,即使让他们讨论也会因为缺少背景知识而不知“从何入手”。另外,多年的“被动式”教育造成学生上课并不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甚至并不积极思考问题,若还缺乏背景知识,即使被点名叫到,也会因无话可说而尴尬收场,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从所讲内容中引申出讨论的主题,让学生有背景知识参考,并建议教师在讨论的初级阶段,所提问题不宜过难、过抽象,应适应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如 “你认为什么是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西班牙现在的经济、政治条件怎样” “西班牙女权发展现状如何”等等。通过一系列简单的追问,学生会将看似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转化成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从而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看法,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如若问题大致讨论完毕,可根据某位学生的发言内容,重新确立讨论方向。
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教师应加以督促并予以鼓励,不以学生的回答是否完美为评判准则,而以学生是否突破自我、取得进步为标准。如对于在大家面前羞于表达的学生,只要她主动举手,对她来说就是进步;对于说话声音较小的同学,能够做到让班里每位同学都听清,就是进步;对于敢于发言却表达不清观点的同学,能够利用“首先” “其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進行总结分析的同学,这也是进步。另外,在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意识到大家是一个集体,在一个团队里交流合作,要有团队意识。对于有想法却又不敢主动发表意见的同学,组员要予以鼓励;对于在发表意见过程中,紧张、表达不清的同学,同学之间要加以体谅,要想办法帮其克服困难,提升水平,而不是表现出不耐烦或打断其发言。另外,提醒学生在讨论时不要将感情因素融入其中,觉得对方的观点“可笑” “无法理解”等,应从理智的角度出发,尊重对方的观点,做到“就事论事”而不“论人”。最后,鼓励学生将讨论中有趣的观点记下,课下可自行查阅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后,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甚至会产生相对立的观点,这会使得学生为了辩护自己的观点而在课下搜集资料,并通过对方的反驳完善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将会慢慢意识到看待同一个问题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自己某些“固执”的想法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不同意见和想法的容纳度,让学生从理智的角度出发,思考、辨别问题。学生在课上进行积极思考后,会对老师上课强调的重点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并会在脑海中浮现全部知识点的整体框架,而不仅仅是支离破碎的几个概念。并且在思考后的集体发言中,学生会认真思索他人的观点,玩手机、睡觉现象明显减少,并且因为自己心中已有话可说,变得积极举手发言。如果对讨论内容很感兴趣,学生会在课下阅读大量相关文章,即使由于课业压力不会马上付诸行动,也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一颗求知的种子,等待其发芽、结果。同时,发言的过程也是对自身表达能力的锻炼,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能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更加吸引人,如何更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进行课堂展示
做课堂展示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其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能力。虽然近年来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做课堂展示,帮助学生锻炼组织语言结构的能力,但对于大部分展示,老师并不予以评论,使得课堂展示仅仅成为某种形式的作业,达不到其效果。因此,教师应对课堂展示提出相应的要求,督促学生按要求完成。
做课堂展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学生脱稿,且幻灯片的内容不宜过多。如果允许学生读稿,则一场看似完整的展示,却意味着学生并没有在课下用功,其仅仅完成了知识点的查找,而没有将琐碎的知识进行梳理,重新组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若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学生则需在课下查阅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将对自己展示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要求学生以观众为主体,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调整演讲的语音语调及说话音量,吸引观众注意。同时,当做展示的学生努力活跃课堂气氛时,能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减少紧张情绪。课堂展示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听众学生扩充知识,并激发听众兴趣。因此课堂展示内容与西班牙或拉美国家有关即可,题材不限,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若演讲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己感兴趣的观点与听众分享,则很有可能会激发听众的兴趣,从而吸引听众学生在课下涉猎更多的知识。而学生若对自己所讲内容并无情感,讲出的内容毫无新意,听众学生则会思想游离,注意力不集中。
课堂展示超过教师的时间限制是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后造成的普遍现象,大部分学生会将查阅到的所有资料不假思索地加入到演讲中来,有时演讲时间甚至达到30分钟,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计划。因此,一定要跟学生强调时间概念,并要求学生在准备展示的过程中,注意区分重点信息和其他无关信息,将15分钟演讲时间物尽其用,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经常性强调和复习
鉴于文化课性质和学生普遍重视度不高等原因,需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重复重要知识点,并将所学知识点融入新内容中,引导学生对比、思考等。
另外,学生虽然对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识缺乏重视,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欲望十分强烈,对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活动也十分热衷。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不断向学生强调文化课每一堂课每一项任务的作用,告知其积极参与讨论的好处、踊跃发言的作用、限制演讲时间所锻炼的能力等等。当学生明白自己在课堂中的每个五分钟、十分钟所能达到的作用时,其课堂积极性将会显著提高。
三、结语
21世纪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求学阶段具备能夠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能力要求的重大飞跃。教师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随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沟通与互动。而文化课作为西班牙语教学的“边缘”课程,应借鉴国外“新颖”教学模式,将其“不受重视的”劣势转化为“独特内容及形式”的优势,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引导学生不断表达及反思,并积极查阅课外资料,在巩固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为学生日后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9-46.
[2]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4]艾斯宾·卡门,高志怀.西班牙教育制度简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