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和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化学教学不仅应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应该加大化学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真正把传授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促进化学课程改革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化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火是怎样产生的?加油站、纺织厂等单位为什么要严禁烟火?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后火焰更旺?在面粉中加入发酵粉(小苏打),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孔?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生活中的这些生活现象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觉得化学不仅有趣,而且实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利用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适当与氧气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加深印象;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过氧化氢制氧气装置的区别与联系;结合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总结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二、注重化学概念的解读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面对丰富多彩、品种繁多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弄清楚它们的类别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初中生来说,物质的分类是重点内容,也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易混概念的比较与解读.(1)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就是两者是对立的,又是辩证统一的.多种纯净物在一起就形成了混合物.(2)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就是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纯净物.(3)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就是氧化物是含氧化合物中的一种.
化学基本概念内容繁多,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比如,物质的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关系.性质与变化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变化是性质的具体表现,性质决定了变化.它们在描述上的用词是不同的.在描述性质时,常常有“能”“易”“会”“可以”等词语.比如,“硫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性质,“水在受热时能变成水蒸气”是物理性质,而“硫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水在受热时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经常把新学习的化学知识与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对比,利用编写知识网络图、列图表、编顺口诀等方式把知识系统化、通俗化,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与记忆知识.
三、注重化学实验的设计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就要探寻使用这样方法的最佳选择,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可以说,实验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
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封閉容器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让水进入容器,测定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该实验要求:(1)可燃物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要过量,如红磷、白磷、铜等;(2)产物一般不能有气体产生;(3)装置不漏气;(4)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防止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部分空气受热逸出而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大于1/5;(5)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防止温度偏高时,气体体积膨胀,使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从而造成实验结果偏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方案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些装置经过改进后往往更具有趣味性、简约性等,使学生在探究与创新中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