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芹
我校为响应“盐城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质量提升行动”的号召,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四导”(目标导向: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指向;问题导学: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互动导悟:通过师生、生生、生本等互动活动,发现、生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领悟,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体验导思:让学生实验、活动、解决问题,引发思考,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校内积极研究、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要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上多做努力.课堂只有拥有生成才会更加精彩.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指,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为基础,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
一、在新課导入中引发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好的课堂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片段1:教师播放酸雨视频,导入新课.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提问:看了视频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提问: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治?二氧化硫有毒吗?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生成性资源进行归纳,在学习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进行运用,促进课堂进度,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注意力.新课导入的方式主要分为诗词导入、歌曲导入、漫画或图片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谚语导入和设疑导人等.
二、在授课过程中引发生成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讲课时,教师应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鼓励学生提问,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到本节课的生成点.教学片段2:教师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后,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并演示实验:在2 mL碘水中滴加二氧化硫溶液,再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盐酸,充分振荡.学生观察实验,获取信息:先看到碘水褪色,再滴加氯化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教师提问:观察这个实验后,你们有什么启示吗?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硫能被碘水氧化,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为了证明学生的想法,教师应当进行实验.教师演示褪色实验后,停留几分钟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疑惑,产生二氧化硫是否体现漂白性这一猜想.教师利用生成资源进行实验:前面实验的溶液在加热后褪色,这时应当观察溶液是否变为原来的颜色.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溶液没有变色,则碘水褪色实验中二氧化硫不是体现漂白性.这样的有效生成,使学生直观理解不是所有褪色现象都是表现出漂白性.
2.重视化学实验探究.新课程着重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适当使用生成性资源,能使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1)挖掘探究中出现的“闪光点”.在科学探究时,教师应当在情境、实验、挂图、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语言描述等方面进行充分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探究中出现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思维解决问题.(2)巧妙利用探究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但是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在分析“偶发事件”后,教师必然得到一些经验,再进行适当调整,就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硫漂白具有不稳定性,液体在进行加热后,重新释放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达到实验目的,教师对于这一“偶发事件”要及时反思,仔细考虑是哪个细节有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加热品红溶液不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原因还可能是:二氧化硫水溶液浓度低,加热溶液后生成的二氧化硫再次溶解.
三、在总结中引发生成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明确知识主线.课堂预设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不仅展示了知识主线,而且体现了能力主线.教师要在总结中引发生成.教学片段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89页.教师提问:酸雨如何形成,形成途径有几种?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酸雨如何防治?学生思考回答.设计目的要求简单明了,直指中心,结构完整.
总之,教师在生成中引导,学生在引导中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