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
摘 要: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服务深度不足、服务同质化等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南京林业大学“红木文化进社区”立足社会需求,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通过发动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参与、密切高校与社区间的联系、加强新闻媒体宣传等途径,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业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00-02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既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满足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诉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才的需要。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会不断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对优秀志愿者及其先进事迹的表彰和宣传,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同时,对取得进步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肯定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更多的大学生为帮助别人、实现自我而不断努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对我国志愿服务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仍然受到诸如活动内容同质化、活动时间短期化、活动效果低质化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志愿服务价值的彰显。
一、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内涵
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者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开展的服务活动。它具有三个特性,其一是公益性,它也属于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活动。其二是专业性,是指志愿者用某一领域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来开展志愿服务。其三是独特性,即所提供的志愿服务显著区别于一般的志愿服务。大学生从事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比近年来社会倡导的“专业志愿服务”更进一步,它不但能做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更强调提供的专业服务特色鲜明,有一定的稀缺性,与一般的志愿服务相比,更容易形成品牌和得到社会认可。专业特色志愿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志愿服务层次和水平,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志愿者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有利于激发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師。但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却表现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这里面既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也有授课教师等外部原因。从学生层面讲,很多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都是家人帮忙挑选的所谓“热门专业”,没有遵从自己的个人兴趣和意愿,对学好专业也无明显的情感需求,缺少学习动力。而不少大学教师教授课程时,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理论性过强等原因客观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从事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来自服务对象的肯定能够使大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其对专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又能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环节,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带到课堂上做进一步的思考,寻求解决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增强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来自于课堂教学,也来自于课外的各类实践活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事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其公民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志愿服务过程也能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群,极大地拓宽了视野,增加了对社会的直观了解,丰富了社会知识储备。而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紧密结合专业,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服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现实的工作方法,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扩大专业影响力
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两大职能,只有根据社会需要去培养人才,让大学生在社会上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才能真正为社会所用。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感知社会需求,提前完善知识储备,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高校通过打造一批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和实践基地,做好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推广和宣传,努力构建长效机制,扩大志愿服务项目的影响力。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所学专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公众提供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能够增强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一股红木收藏热潮,不少人们把摆放几件红木家具当成时尚,但收藏者浮躁和炫耀心理也随之显现。而社会上有少数商家打着红木的旗号,借着消费者对红木知识了解不多而销售其他木制品以牟取暴利。“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立足社会需求,发挥高校专业特长,一方面给广大居民普及红木知识,帮助他们辨别真假红木制品,另一方面可以宣传红木家具中承载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自觉保护红木资源。
(二)服务概况
南京林业大学“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开始于2012年,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发起,组织专家教授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志愿者到南京市内社区开展红木文化推广活动,专家教授带领研究生志愿者义务为社区居民鉴定红木制品,本科生志愿者现场普及红木相关知识,加强保护珍稀树种的宣传。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有100余名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除了现场为居民开展义务鉴定外,专家还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多次上门为老人鉴定红木制品。不少市民看到报纸上的新闻后,亲自带上收藏的红木制品到学校来请求帮忙鉴定。由该项目参与组成的南京林业大学“志愿10+公益点燃奉献之火”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各行业申报的52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全国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该项目将高校专业优势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使得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具专业特色,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
(三)组织机制
“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保证活动成效,必须健全志愿者的选拔机制。学院团委采取多种途径调动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面向全校招募本科生志愿者,采取普遍招募和重点宣传两个渠道,保证想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也能做到扩大志愿者规模的同时保证志愿者的质量。与此同时,项目聘请热心公益事业的专家教授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对研究生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对服务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做出权威解答。如对居民提供的红木制品进行专业鉴定工作,单有研究生去做显然不够,必须由专家教授出面才能确保服务的权威性,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项目由学院团委报学校团委备案,具体实施过程由学院团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服务结束后由学校团委根据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对志愿服务中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志愿者进行统一表彰,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评价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保障了项目实施的持续高效。
(四)社区保障
开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想避免做“表面文章”,切实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有社区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其加强沟通联系和交流,密切合作是必须开展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将社区志愿服务做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品牌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社区的具体需求,将志愿服务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采取现场咨询和个别上门服务等等,这样可以将志愿服务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五)媒体宣传,扩大活动影响
志愿服务的长期开展除了做好基础工作外,也必须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这既可扩大活动的知名度,使更多居民了解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又可树立一定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自开展以来,多次被《金陵晚报》、中国木业网等媒体宣传报道,使更多人了解到南京林业大学有这么一个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对红木和红木文化可以做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推广。项目开展以来,先后有多名社会人士看到报道后专程带着个人的木制收藏品到学校来请求给予鉴定,使得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确保了项目能够高效地常态化运行。
三、思考
“红木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开展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发现有很多问题有待改進。这些问题有些是单一项目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代表了国内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目前的共性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培育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理念等缺乏全面了解,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还不够高。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鼓励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可以通过必修课等形式设置公民社会等课程,让大学生接受专业的公民意识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同时在校园内的宣传栏、校报等各种媒体平台上加大对志愿服务先进事迹的宣传,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形成崇尚志愿精神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分类凝练,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品牌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学生社团进行志愿者招募,给大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完善志愿服务相关制度,保障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在高校团委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开展的,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多与国际性重大文体活动有关,呈现出阶段性、被动性和单一性的特点。要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体系,一方面应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高校团委应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构,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前期调研、整体设计和统一组织,与校外接纳志愿者的单位做好对接工作,做到统一部署。合理统筹,确保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应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方面,如给志愿者提供适当的交通、餐饮和通讯补贴,制作统一的志愿者服装,到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回校后可以给予其保送研究生、专业选择等方面一定的优惠政策。精神激励方面,可通过树立先进志愿服务典型,授予荣誉称号和颁发荣誉证书,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使志愿者得到周围同学的积极评价,增强志愿者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三)加强志愿者专业化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
大学生的志愿者招募基本以临时性服务为主,招募标准较为单一,岗位划分模糊,无严格的岗位设置,志愿者管理比较粗放,对志愿者的个人意愿考虑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目的多集中于如何做好其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忽视了志愿者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多强调技能培训而忽视理念培训,方法上多是以灌输式培训为主,且由于缺乏固定的培训师资和教材,因而培训的随意性较大。必须尽快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按照项目需求对志愿者进行分类招募和培训,根据是否需要特殊技能分为一般岗位和特殊岗位两类,一般岗位培训可以包括通识培训和理念培训,重点为志愿者介绍志愿服务组织的项目描述、时间安排、活动种类、服务要求等,特殊岗位重点培训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可以安排专家、有经验的志愿者等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以保证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3).
[2]张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3]张瑞,张宏.论青年志愿者专业化与大学生就业[J].学理论,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