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慧
数学化,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规律的过程。弗赖登塔尔首先提出把“数学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教育任务的具体数学,数学化教学的课堂,其实就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像专家一样思考,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尤其突出反思能力的培养,使反思成为一种生长的力量。
一、数学化教学需要与反思结伴而行
反思习惯只是数学习惯的一部分,为什么数学化教学对此情有独钟?究其原因,是数学化教学过程中的高度抽象特点决定的。
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向数学化”,即强调生活问题到数学模型,这一过程是建模的过程,如1个苹果加上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诸如此类的生活问题,都可以抽象地用算式1+1=2表示,形成一种数学的符号模型;另一种是“纵向数学化”,即强调数学符号到数学符号,这一过程是变模的过程,如根据乘法算式12×3=36,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36÷3=12和36÷12=3,从乘法模型变化成除法模型。学习的过程是两种数学化交织的过程,抽象不离其中,困难与机遇并存。
进一步说,孩子浸润在两种类型的数学化过程中,如果不反思建模和变模的全过程,只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一些精密的数学结果和事实,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为了孩子的终生发展,数学化教学拒绝单向知识“传播”,着重引导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从外显到内化。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反思在场,学习很难像呼吸一样自然。
二、反思促进数学化教学纵深推进
1.从无到有,反思知识的发生
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数学化例证。很多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也就是说,知识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能追根溯源弄明白,困扰就会纠缠左右。数学化教学着重引导孩子经历知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从反思走向理解。
例如在《升的认识》一课中,先通过比较两只玻璃杯盛水量的多少,自然过渡到装水多的,其容量就大的事实,直观感知容量大和小的存在;接着再比较与两个容量比较接近的水壶的容量,通过“小包大,小的吃不下”和“大包小,大的有剩余空间”的视觉冲击,初步建立整体的、模糊的容量表象;然后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到大水壶上,“这个水壶容量到底是多大呢?”借助大小两个不同的杯子,左边倒满5杯,右边倒满4杯,尽管没有剩余,但是到底选择哪个来代表水壶的容量呢?顺势引导反思:“如果再换不同的杯子,其结果又会怎样?”孩子在积极思考中发现,原来对于相同的水壺,如果用不同的标准去计量它的容量,其结果不统一,不方便交流,这样做也就没有现实意义。基于这样的情感积淀,自然过渡到“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同一的单位。”最后,升的出场,认识和了解它变得水到渠成。
2. 从粗到细,反思知识的经过
教材呈现的知识,有些是过程性的,而有些只是结果。孩子的学习不能只有“告诉”,被动接受粗糙的知识,还应该有入木三分的精细解读。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将静态的文本知识有序地转化为动态的问题,并引导孩子积极参与。
例如在《垂线和平行线》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孩子从已知的线段出发,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就是射线;而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就是直线,然后,再比较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显然,这样的课堂,是把距离当成事实性知识在传授,孩子被动接受的痕迹明显。当追问“为什么从这个点到另一点的线段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是师者不明白,孩子更糊涂。其实,教师可以借助书中的主题图,通过三种不同颜色线的对比,引导孩子反思对比,“两点之间的连线还可以怎样画?能画多少条?要描述两点之间的长度,选择哪一条线比较合适?”通过小组讨论,逐步逼近数学定律的本质,原来在这些线中,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确定的,而其他线的长度不确定,所以为了方便交流,“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规定,就自然被选择和确定下来。有了反思的过程,粗糙的数学事实变成了灵动的数学思考。
3.从外到内,反思知识的联系
知识也是有其自身的结构的,尤其是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其结构特征更为明显。数学化教学强调知识之间紧密的联系,提倡将知识点嵌入整个知识链中,然后纵横交错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建构完美的知识大厦,需要反思来助力。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复习》中,一般情况下,课堂从复习图形面积公式开始,注重公式的背诵和运用。而图形之间的联系,也只是参照书中的主题图,以学习的先后顺序,通过图形的变化来感知公式内在的联系。看似每个图形面积都复习了,由表及里细细分析,其实只是“炒冷饭”,思考没有深度,对图形面积的掌握,只会是费时却不达标。缺少了反思,知识之间恰似一盘散沙。可以引导思考“面积计算中最基本的图形是谁?”“未知的图形都转化成了已知的图形,转化的过程一样吗?”“为什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要除以2,而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却不需要?”“圆的面积转化又有什么有别于其他转化的地方?” 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反思,有力地促进了孩子对转化本质的把握。◆(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