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地引入美术课堂。众所周知,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生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特有的审美产物。全球化背景下,民间艺术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遭受着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承民间文化,守护美术教学的“根”,是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立足教材适时渗透
民间艺术来源于广大劳动者的实践活动,它根植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审美独特。在苏教版《美术》教材中,几乎每一个年级都涉及了民间艺术的内容,这就为我们汲取民族精华、发扬民间艺术奠定了基础。
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课本中,“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一课中,笔者首先带领学生通过网络观看精彩的皮影戏“哪吒闹海”故事,学生看完后对于影人的动作和形态非常好奇,觉得里面的影人和动画片里的动作一样精彩,很想知道是怎样做成的。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又带领学生观看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风格的皮影作品。学生观看完皮影戏以后,满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出了好多问题:皮影是用什么做的?是怎样制作的?为什么里面的影人可以做好多的动作?……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皮影的制作过程,并且知道了影人是用驴皮或牛皮制作的。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先是让学生大致了解了皮影起源和发展,随后一起观看了根据皮影创作的舞蹈节目《俏夕阳》。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知识,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民间艺术正以其卓越的风姿出现在我们的美术课堂,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不断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利用美术教材中的民间艺术资源,让学生逐渐了解民间艺术,传承民族文化精华,感知民族魂魄,将民间艺术的精华不断地传承下去。
二、第二课堂拓展延伸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艺术体现。民间艺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都有。要想更好地了解民间艺术的精髓,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感知和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
比如在放寒假期间,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学画脸谱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学画脸谱的同时明白脸谱的造型手段和寓意。为此,学生特意去观看了京剧,然后又通过网络或向一些老艺人请教,知道了脸谱最初是由戏曲中的人物所带的面具发展而来的,到了明、清时代才形成了脸谱。脸谱是根据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不同角色进行面部化妆的一种方式。在京剧中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色彩和脸谱造型,它用夸张的造型手段和装饰,对剧中人物进行“寓褒贬、分善恶”,让人们能够根据外表看出剧中人物的心胸。通过对脸谱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生知道了脸谱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比喻性,代表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定义,脸谱的创作带有浓厚的想象成分。学生在学画脸谱的过程中,掌握了脸谱的装饰性以及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明白了脸谱绘画的精髓。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和探索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创作手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利用第二课堂去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体验民间艺术的精髓,这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搭建多元展示平台
民间美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至今,形成了深厚的艺术底蕴,成为美术教学的艺术源泉。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让学生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下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民间美术,去了解民间美术。
除了利用课本和第二课堂来学习民间美术外,笔者还为学生创造一切可以了解和学习民间美术的机会。我们当地有很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在苏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7課“剪纸”一课中,笔者把老艺人请到课堂上来,为学生表演剪纸的绝活。在学生的唏嘘赞叹声中,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等剪纸作品从剪纸艺人的手中脱颖而出,每一幅作品都深深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老艺人的剪纸表演刺激了学生学习剪纸的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学习剪纸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主动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跟着老艺人学习当地的剪纸艺术。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会了最基本的喜字和象征喜庆意义的一些简单的剪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剪纸艺术的特点,了解了剪纸的意义。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邀请老艺人来光顾课堂。老艺人的手艺展示,给了学生一个多元化展示创作的机会,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了民间艺术的风采。
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能够强化民间艺术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之更积极地了解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精髓,以此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民间艺术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根”,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生动精彩。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爱上民间艺术,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艺术修养,使之成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者。◆(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