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实现有效学习

2017-05-13 12:49周丹丹
江西教育C 2017年4期
关键词:量筒动手分数

周丹丹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也是产生思维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情出发,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有效课堂学习。

一、营造轻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发问自信

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严重的心理顾虑,不愿意发问。在比较压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是不敢发问。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中敢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数学内容蕴藏在故事中:“熊妈妈买了一块圆形的大蛋糕,准备分给两个熊宝宝,其中分给了小A这块蛋糕的,分给了小B这块蛋糕的。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接下来哪只小熊会不开心?”听了小故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活,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有个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小A和小B这两个小熊,到底哪只小熊分得的蛋糕比较多呢?”其他學生顺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思考:想要知道谁分得多,转换为数学问题就是比较和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于是,学生开始思考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有的学生想到用同一张纸张表示出和,通过观察这两个分数代表的纸张大小来判断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还有的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发现其分子是相同的,都是1,只是分母不同,于是通过查阅课本找到了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通过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放松了心情,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动手操作,促使学生自主提问

动手操作连接着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学生思维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有很多概念,光靠教师单纯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吸收。教师可以适时地开发动手操作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知识的生成,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测量的工具,有量筒、试管、大量的水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首先确定操作目的,有学生提出疑问:1升水的量是多少?1毫升的水量是多少呢?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开始操作,利用量筒测量出1毫升与1升水的体积,将其倒在试管中观察,感受其体积量。学生在对毫升与升这两个体积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我的水杯的体积是多少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的水杯装满水,将水倒入到量筒中,由此测量出水杯的容量。还有的学生开始猜测各个容器的大概容量,随后操作验证。就这样,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活动中自主提出问题。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大胆提问,并根据自己的提问主动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整个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有趣。

三、创设情境,活跃学生的问题思维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结构不成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激活学生学习探索的动力,让学生乐于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多久过一次生日呀?

生(齐声):一年一次。

师:那你们知道多少天过一次吗?如果今天是2月11日,而小明的生日是4月11日,你们知道小明还有多久要过生日吗?

学生一时之间被教师的问题问住了,好奇心被瞬间激活,迫切地想知道多久后是小明的生日。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探究,教师将年历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年历找出答案。随后,学生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几个不同年份的月份大多都是不变的天数,不过有一个例外——二月份。此时,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个月份的天数都是一定的,比如一月份的天数就是30天?在此基础上,学生大胆猜想,并去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非常重要,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敢问、善问的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丰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猜你喜欢
量筒动手分数
我也来动手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蒸腾作用
动手画一画
可怕的分数
动手演示找错因
算分数
色谱分析取样定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