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红
摘 要: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问题的提出,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应该加强自我修炼,在日常教学中关爱学生,提升师德修养;精益求精,提高学科素养;实践反思,提升教育素养;阅读积淀,提升文化素养。
关键词:教师素养 自我提升 教育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是关键,这就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必须加强自我修炼,提升自身素养。
一、关爱学生,提升师德修养
教师的品德修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师德修养会通过教师的言行自然流露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因此,师德修养本身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同时,师德修养也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身其他素质的提高。师德修养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是爱心与责任,这两项是优秀教师的基本特质。
培养爱心。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心是教师最重要的美德,它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其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师爱要无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师爱要阳光,传递正能量,给学生以心灵的温暖,驱散他们内心的阴霾;师爱要公平,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私。
树立责任感。爱与责任相连,因为爱所以感受到责任;因为责任,爱得到升华。教师的爱是负责任的爱,要热烈、深沉、持续。教师的责任重大,要为学生的发展引路,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慎处理每一个教育问题,将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做得精致,把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做出智慧。
二、精益求精,提升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指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应的态度和思维模式,主要包括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等。学科素养是教师从教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自信和专业效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石。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素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专业型教师。学科素养的缺失,会成为教师走向专业化道路的瓶颈。
一是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精”是指精确理解、精准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描述,能大大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科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则会让学生一头雾水。“通”是通晓、贯通的意思。教师要通晓学科发展的脉络和学科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融会贯通,整合建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思考学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是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教师的学科素养直接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教师更善于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首先,良好的学科素养有助于教师吃透教材。教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高屋建瓴地把握学科全貌,精准地理解学科的知识要素,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每个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等问题都能把握到位,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其次,深厚的学科素养还有助于教师超越教材。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明白教材只是施教的一个载体,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教学活动应该借助教材来开展,但不应被教材束缚。优秀的教师会基于自身的学科素养,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处理教材,或是适当补充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实践反思,提升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指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修养、实践能力和工作方式。如果说学科素养体现出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帮助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育素养则体现出教师对教育方式和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帮助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师的教育素养越高,越能创造性地提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方式和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一是要系统学习教育学理论。通过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德育和班级、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二是要深入学习心理学理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师要重视心理学学习:“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其次,立足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是认知之源,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师要摆脱狭隘经验,避免简单重复枯燥乏味的工作,就必须开展教育研究。科研是教师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通过教学科研,教师把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加深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增强理论思维的自觉性,又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不断扩展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再次,养成反思的习惯。有人说,教育是遗憾的艺术。为了及时补救并减少今后的遗憾,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是自我觉悟、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育行为和教育现象的经常性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思考成因和对策,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还有助于培养教师理论思维的习惯,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德性、教育能力和教学效果,在反思中积累教育智慧,在反思中提高专业素养。在每次教学活动后及时反思,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阶段性反思。
四、阅读积淀,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指其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积淀、方法技能、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杜威提出,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他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教师有了广博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通常表现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旁征博引,其课堂活动丰富多彩。从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新课改重视学科综合,其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人文底蕴又具有科学素养的综合型人才,要求教师走出学科本位的局限,广泛涉猎知识。
教师提高文化素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莫过于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指出:“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教师只有坚持阅读,才能沉淀学识,走出狭隘,保持精神世界的平和与充实。教师要广泛阅读,兼具人文积淀和科学素养。文科教师要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理科的教師要有基本的人文素养。此外,要阅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阅读经典,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活动引入源头活水。多阅读世界优秀文化经典。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精华。
总之,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养的优劣。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的提出倒逼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积极应对教育的发展变革,主动加强自身修炼,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良好的素养来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时期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江西省上栗县金山镇中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