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玲+成红梅+刘晨光
摘要 针对大荔县粮食生产现状,对粮食绿色高产创建项目实施的情况、做法和成效进行详细阐述,形成一套现代农业生产的种植模式,以期为持续提高大荔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 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措施;成效;陕西大荔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74-02
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属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 385.2 h,年平均太阳辐射量526.4 kJ/cm2,平均气温13.4 ℃,年降水量514 mm,无霜期212 d[1]。境内黄、洛、渭3条河流穿过,光热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大荔县粮食种植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具有“陕西粮仓”之称,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
1 大荔县粮食生产现状
小麦、玉米是大荔县的传统优势作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6.67万hm2以上,总产量45万t左右(表1)。其中,小麦面积4万hm2左右,总产量20万t以上;玉米面积4.33万hm2左右,总产量22万t以上。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滩、渭河滩区。
十二五期间,大荔县连续5年实施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创建小麦万亩示范片13个、面积9 266.67 hm2,平均产量7 959 kg/hm2,较非项目区平均产量6 783 kg/hm2增产1 176 kg/hm2,增幅17.3%;创建玉米万亩示范片14个、面积9 866.67 hm2,平均产量9 520.5 kg/hm2,较非项目区平均产量8 169 kg/hm2增产1 351.5 kg/hm2,增幅16.5%。累计增产粮食22 500.8 t。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大幅度提升,通过高产创建项目实施的辐射示范带动,对大荔县粮食均衡增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十三五开局年也是农业部进一步提升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优化升级的第1年。促进粮食产业稳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提升小麦、玉米生產能力为目的,组装成熟绿色的高产高效技术,构建攻关体系,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不同播期播量、种植模式等试验示范研究,深化机制创新,推广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模式,突出节本增效、高产稳产。2016年共建立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核心示范区2 000 hm2,其中小麦万亩核心示范片2个,实施面积为1 523.87 hm2,辐射带动6 666.67 hm2;玉米万亩示范片1个,实施面积为768.47 hm2,辐射带动3 333.33 hm2。实施地点在粮食面积集中的韦林镇、赵渡镇、兰空农场、沙苑农场。
3 主推关键技术
3.1 在播种质量上下功夫
推广土壤深松深翻技术,提高小麦玉米播种质量。小麦种植时深翻深耕与旋耕结合,播前整地深松、旋耕、施肥、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每隔2~3年小麦播种前土壤深翻1次。通过深松深翻(翻深25~33 cm)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厚度,有效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玉米推广免耕硬茬直播技术,提倡大型机具耕作,播种深度4~5 cm,开沟深度6 cm,达到标准化作业。
3.2 在种子选用上下功夫
推广优质高产稳产品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2]。稳定提升小麦单产,主攻玉米高产,保证小麦、玉米整体增产。玉米品种推广增产潜力大、耐密紧凑型的优质高产品种,如隆平285、联创808等,种植密度6.75万~7.50万株/hm2;小麦品种推广稳产、抗逆性强的陕垦224、中育12等品种。小麦高产的群体动态指标:基本苗225万~270万株/hm2,冬前总茎数1 200万~1 500万个/hm2,春季最高总茎数不超过1 800万个/hm2,成穗数570万~630万穗/hm2。
3.3 在水肥管理上下功夫
推广水肥一体化,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小麦、玉米的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及产量指标而定,根据测定的土壤基础肥力确定施肥量,并把玉米需要补充的磷钾肥在小麦播种整地时一次性施入,隔年利用。小麦田推广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确保冬灌和拔节水[3]。夏玉米保障“四水”,即保证出苗水、巧灌拔节水、饱灌抽雄水、灌好升浆水。根据夏玉米需水规律和各生育期降水情况,推广节水补灌及节水灌溉技术。
3.4 在病虫害防治上下功夫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一体化技术,防治“四虫四病”最关键。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做好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4]。小麦主要防治对象有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玉米主要防治对象有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粘虫、玉米螟。做好物理和化学综合防控,从而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品质。
3.5 在推进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
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提升粮食综合效益。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载体,促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统一规范化作业[5],推进标准化生产方式。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实现七分种三分管,达到一播全苗,为丰产打下基础;针对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栽培、育种、植保、土肥等多学科协作,科学制定实施标准,集成并推广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 工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方责任
一是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局长、农技中心主任和示范镇韦林镇镇长为副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督促项目实施、组织协调等工作。二是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农技中心农技站站长为组长,技术小组成员由农技、土肥、植保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示范点面积的落实、资料编印、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病虫害综合防治、物资发放等工作,做到了行政推动有力,技术服务到位。
4.2 抓好宣传培训,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集成技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品种选用、田间管理、科学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抗冻防灾等关键技术,通过现场指导、举办专题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一层一层搞好服务,一环一环抓管理,开展培训。建立了小麦、玉米苗情、墒情和病情监测点,全面做好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研究制定管理意见,指导农民抓好落实高效生产。在小麦、玉米整个生育期编发宣传材料,举办培训会,通过宣传培训、交流指导等宣传模式,实现了方式上、内容上、形式上、方向上的创新,确保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物化补贴、信息和机械化到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为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4.3 强化技物结合服务,实行物化补贴
在项目建设中,精心制定补贴方案,按照补贴标准提早筹划、提早安排、提早准备,抓好每一个关键技术环节现场培训,结合每项关键技术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给农户实行物化补贴。项目资金80%以上用于关键技术推广补助,以此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确保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扩大技术措施的覆盖率。
4.4 集成粮食基地试验示范研究
在韦林镇庆沣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7.2 hm2,对试验地实施灌溉暗管铺设,路面硬化和绿化,设立试验示范基地展示牌,全力打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基地。2016年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小麦试验6个,包括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农大1108不同播期播量试验、农大399不同播期播量试验、小麦宽幅播效果对比试验、小麦超高产试验示范等;承担玉米试验2个:不同玉米品种密度试验、玉米密度高产宜机收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对不同种植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播量等系统攻关技术开展研究,认真调查、分析、总结,为绿色高产创建提供第一手资料,储备技术力量。
4.5 整合资源,强化辐射带动效应
以高产攻关田为载体,针对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瓶颈,积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作攻关,加强栽培、育种、植保、土肥、农机等多学科协作,强化技术支撑,研究集成了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品种+深松深耕+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的增产模式,以及玉米增产潜力大、耐密品种+免耕硬茬直播+合理密植+综合运筹水肥+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增产模式。整合農业系统农技、种子、土肥、植保各专业的技术力量,促进了技术的有效集成。拓展粮食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队功能,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扶持培育种粮大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实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5 工作成效
5.1 示范辐射成效突出
围绕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推广应用“主导品种合理搭配、土壤深松深翻耕作、高质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防控”等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达到节本增效、提高单产的目的。小麦2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为7 797 kg/hm2,较非项目区增产778.5 kg/hm2,增幅10.9%;分别辐射带动韦林镇3 333.3 hm2、赵渡镇3 333.3 hm2辐射带动田,平均产量分别为7 444.5、7 008.0 kg/hm2,较前3年平均产量(6 750、6 300 kg/hm2)分别增产10.3%、11.2%。玉米1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9 532.5 kg/hm2,较非项目区增产14.2%;辐射带动韦林镇3 333.3 hm2辐射带动田,平均产量为8 634.0 kg/hm2,较前3年平均产量(7 800 kg/hm2)增产10.7%。通过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推广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模式,辐射带动渭河滩区、黄河滩区粮食均衡增产,提高了大荔县粮食生产水平。
5.2 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的实施,在种子、肥料、灌水、农药、机耕、人工等方面约节省675元/hm2,2种作物需要成本约1.2万元/hm2,节本增效5.6%;小麦增产778.5 kg/hm2,2个万亩片共增产1 186 t,增值213.5万元(小麦按1.8元/kg计算);玉米增产834 kg/hm2,1个万亩片共增产611t,增值85.5万元(玉米按1.4元/kg计算)。项目区共增产粮食17 97 t,增值299万元。完成了项目目标任务,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实现了区域性绿色高产高效。
5.3 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立足粮食技术集成基地,以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做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定期宣传培训、下田技术指导,推广栽培技术;以规模化种植带动集约化经营,实施统一机耕,培肥地力、平衡施肥,指导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全程标准化管理。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重实践、热心为农民传授新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区种植小麦66.7 hm2以上农户2户,33.3 hm2以上农户6户,6.7 hm2以上农户40户。
5.4 验证修正了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以实施高产创建与增产模式攻关为载体,集成了成熟可操作的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主要是在原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了农药、化肥零增长相关技术的运用,重视了不良天气应对技术的应用,完成了小麦、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修正。
6 启示
粮食绿色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耕地产出能力,加快了机械化推广步伐,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产典型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如何拓宽合作社服务领域,发挥合作社的职能效应;如何依靠科技培养健康土壤,提高作物的单产水平;如何加强农艺农机相结合等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上继续研究和深挖[5]。
7 参考文献
[1] 康聪丽,王娟玲,李晓红,等.大荔县小麦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3(10):18-19.
[2] 成红梅.大荔县2010年玉米产量形势分析报告[J].现代农村科技,2010(24):13.
[3] 赵广才,朱新开,王法宏,等.黄淮冬麦区水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J].作物杂志,2015(1):163-164.
[4] 成红梅,王娟玲,康聪丽.陕西省大荔县玉米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13(5):143-145.
[5] 董明礼.大荔县玉米机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机械,2010(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