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红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悬念,将学生的探究欲望转化为自觉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为教学平添亮点。
其一,故意写错引悬念。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有意把“游”写成“画”。当学生质疑时,师故作惊讶,问道:“鱼只会在水里游,为什么小女孩会发出‘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的惊叹呢?”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走入课文,品读描写金鱼栩栩如生的句子,从中感受青年画画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以及画技的高超。这样,师生质疑解疑,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其二,夸张对比设悬念。曾有教师在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时,有意将画家二字写大,将牧童二字写小,学生发现了这一特别之处,纷纷讨论老师为何要这样板书课题。有的学生说:“这位画家是个著名的画家,他身份高贵。而牧童只是个放牛的小孩。”有的学生说:“牧童虽然是个小孩,但是他敢于指出大画家画错的地方,这是敢于挑战权威。”……教师巧妙通过课题的板书设计,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了对人物品质的讨论。其三,问卷调查解悬念。王崧舟老师在上《桃花心木》之前,請学生完成相应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就林清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写故事还是讲道理进行选择。全班的学生都认为是讲道理。在掌握学生的初步想法后,王老师围绕道理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解除悬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高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