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增
根据新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畴的社会生活,了解民族文化、祖国历史和国土疆域等,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等,促进学生公民素质不断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重点分明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素质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元教学手法,让课堂教学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生命力。
一、开放式教学策略
开放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而言的。这种教学策略基于学生的兴趣、天赋和心理特点,改变传统教学中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完成教学计划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自由的教学情境中,利用开放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从而高质、高效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开放式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开放。教师应将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在立足课程教材和具体学情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第二,学习时空具有开放性。传统的教学场所是教室,教学空间具有封闭性;课堂教学时间为40分钟,课时比较有限。在开放的学习时空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通过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所见所闻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反思。第三,教学内容与结果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学习结果的开放性,是在形成统一认识的同时,对学生其他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也予以尊重,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在教学《农民、牧民、渔民》一课时,教师可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搜集祖国各地的农、林、牧、渔等相关知识,以及不同民族和地区人民的生产活动,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有条件,学生还可亲身体验生产劳动,使学生明白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只有因地制宜,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運用智慧和知识,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
活动化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本位,通过活动来达到知识内化和技能、素质提升的目的。活动化教学分为两种,即课堂内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无论哪种活动,设计都非常关键。课堂内的活动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生活场景、社会活动场景、人际交往场景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融入到这些场景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情感的升华和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活动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在学习《诚信就在身边》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采访模范人物,并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启迪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辩证地认知“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使之明白“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可能会暂时吃点亏,但其最终结果却是“利国利民又利己”,从而明白“良好的信誉比金子还宝贵,诚信是成功的保证”的道理。
三、对话式教学策略
对话式教学策略是以对话为主要形式,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师生共同进行合作学习,就话题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做到正听正行正信。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话题和范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利用和发挥。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传者,而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探寻者和追求者。教师与学生互相对话、交流,最终一起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我心目中的教师》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教师像蜡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等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老师关怀下成长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对老师的工作和心理情感进行体味,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贴近学生生活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出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学生良好的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都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脱离了学生生活的道德和品德教育,就会变得抽象而流于形式,其效果也不会理想。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静止化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从教学出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过,贴近学生生活,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并非是将生活内容原样照搬进课堂中,而是要体现出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此外,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本土资源,使之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益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长大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回顾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自出生以来的重要资料和有意义的趣事,例如,百日照、小衣服、玩具、图书等,通过这些事物来回顾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从而感悟到成长是一个多么丰富又不易的过程,学会珍惜现在、感恩父母及他人,努力学习,力争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
综上所述,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解放思想,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手法,通过采取开放式、活动化、对话式、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策略,来使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促进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较高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