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序”,还是“跋”

2017-05-12 07:35徐如松
新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后序骆驼队后记

徐如松

问: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资料袋”中明确指出:“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但在《城南旧事》(林海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语文课程标准必读丛书)的多种版本中,《冬阳·童年·骆驼队》都列在全书的最后,还有一个副标题“——《城南旧事》出版后记”。请问这篇课文的文体是“序”,还是“跋”?

答:一般而言,作者创作完成一本书,都会写“序”与“跋”,通俗的说法就是“前言”和“后记”。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第11版)》对“序”的解释是“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序文/序曲/序幕。特指序文:写一篇序”。对“跋”的解释是“写在文章、书籍等后面的短文,多是评价内容的:跋文”。

“序”又叫“序言、前言、引言”等,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一般用以说明编写此书的意图、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致谢等。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所写,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译者的话”等为标题。

但眼下前后秩序井然的“序”与“跋”,在古代却是“合而为一”的,很多“序”列到了书的后面,而成为“跋”。由于两者的体例相同,所以合称为“序跋文”。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当然是少年才俊王勃即兴题写在赞诗的前面,而耳熟能详的《〈指南录〉后序》,虽为“后序”,其实是文天祥为自选诗集《指南录》所写的“前言”,只不过因为每首诗前另有“引言”,所以后人称这篇“前言”为《〈指南录〉后序》。由此看来,古代“序”与“跋”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现今这样泾渭分明。

具体到《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作者林海音1918年出生在日本大阪,不久后随父母回国,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后来移居台湾。成年后,作者陆续写出《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等5篇短篇小说,1960年10月编成自传体小说集《城南旧事》,并写下这篇《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交代写作目的:“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來。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笔者注意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版《城南旧事》,在5篇小说之前有“《城南旧事(代序)》”一篇,这就更加明确了《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后记”的性质了。当然就文章内容而言,《冬阳·童年·骆驼队》重点都在写我“看驼队、学咀嚼、议驼铃、想剪绒毛、问去处”,富有童真童趣,与通常意义上的“后记”有些差别。

最后顺便一提,眼下教师们注重文体意识,倡导“把小说上成小说、把散文上成散文”,这是好事,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序跋文”,与书信等同属“实用文”,可以归入散文,但绝不是小说。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猜你喜欢
后序骆驼队后记
基于遍历求二叉树的程序设计与探讨
骆驼队该怎么走
骆驼队该怎么走
后记
苏辙《诗集传》并非“不采《诗序》续申之辞”
后记
后记
后记
《指南录自序》真的不存在吗?
——兼与郑义广先生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