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玥++++陈向春
【摘要】让传统文化重焕光彩,就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作用,发挥企业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时代价值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诗词大会》借助古典诗词向人们展示了“以诗词为心”的文化魅力,引发了收视热潮并收获诸多赞誉,激发了社会大众对于古典文化的热情和兴趣。《中国诗词大会》等关注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思考,“诗心不死”“传统文化”等关键词一度成为搜索引擎上的热点词语。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什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重焕光彩,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古典诗词是诗人情感的凝练表达,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之所在。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境界,中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如杜甫、陆游、辛弃疾等,都曾以诗词直抒胸臆。古代文人在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时刻,仍挥动着文化大旗,指引着民族前进的方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若想改善“唯经济论”“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古人的情怀和境界进行品读,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化经典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古典文化应当融入日常生活,如《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有益探索,对营造注重文化修养的社会氛围有着积极意义。只有经过历史检验的主流价值,才能唤起人民普遍的认同感和歸属感。“中国梦”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大推动,我们不仅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以“天道酬勤”的精神为最终理想提供支撑。
在当下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往往处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社会上开始出现重经济轻文化、重利益轻道德、重娱乐轻经典等倾向,利益化、碎片化、娱乐化、表面化等快餐式文化盛行。由于缺乏系统而经典的传统文化滋养,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社会中出现了人心浮躁、信仰缺失、冷漠疏离等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本身也存在难以大范围传播的特点,再加上一些人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不能结合实际阐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失之于浅显。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
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重焕传统文化光彩,需要我们努力保护传统文化的精华,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重焕传统文化光彩,需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传统文化复兴的根基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就要加强文化宏观管理、加快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健全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的引导支持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其中,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积极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包括名人故居、传统节日、传统工艺等,还应加快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重焕传统文化光彩,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这是传统文化回归当代社会的基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沃土。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到现代社会中来,使其焕发新的光彩,做到“古为今用”。例如,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多元途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传播方式,可以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随着信息时代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逐渐加大,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也将会在与其他文明的交融中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此外,针对当下传统节日“味道”变淡、认同度下降的现状,我们需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以此来提高公众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的作用,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应使高雅的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积淀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硬实力”大大增强。但是以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软实力”亟待进一步提升,故而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让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十分必要。各地可以通过举办趣味性的电视节目或社会活动,让大家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节目、微博、微信等渠道,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阐释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大众化,还要使更多的专家学者广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引导民众主动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在实践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的节目和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形成传统文化的教育合力。除了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学校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如扶持国学类社团、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丰富图书馆关于传统文化的藏书等。此外,家长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运用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如可以通过讲述传统故事的方式启迪子女、通过制定家规和家训规范子女的言行,还可以带子女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迹等。于社会方面,则可以考虑在街头和社区设立图书阅览室,在地铁、车站、大型商场为传统文化制作公益广告。
重焕传统文化光彩,也离不开企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之根基。现代企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通过对以儒家仁、义、礼、德、善、孝等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在企业内部营造积善成德、爱岗敬业、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特别是对诚信的坚守,可以促使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二是企业可以把传统文化应用在产品设计上。传统文化可以为企业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来源,一些企业的优秀创意都因此获得了非凡的效果。从这些方面来说,企业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均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4年9月24日。
②彭庭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启示》,《教学实践研究》,2015年第5期。
③侯巧红:《国外新媒体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启示》,《中州学刊》,2014年第6期。
责编/王妍卓 陈楠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