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富+肖冬梅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不同文体的精美作品,它们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意蕴、表现手法等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准确把握文体特征是促进学生有效表达的基础。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准确把握文体特征,凸显文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言语表达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关注整体结构,厘清表达脉络
以表达为核心的课堂阅读教学应加强对文本结构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语感。不光中高年级要关注整体,低年级也要学习整体把握。教师要从文本结构入手,不仅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本样式,也要通过文字背后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厘清文章表达思路,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引导学生把握“总—分—总”整体结构进行表达训练的典型范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探究、诵读,在“发现美—讨论美—赞赏美—憧憬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厘清文本结构,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特点,加深对文章结构的整体印象。这样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时就可以轻松地学习模仿“总—分—总”的结构,选择家乡或校园的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段话或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依具体的游览顺序,对重点景点作了具体描述,属于参观游览类的文章。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圈画出每一自然段表示方位的语句,再组织讨论交流: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重点词语交代自己的游览顺序的。让学生厘清脉络,进而了解、感悟游记的文本形式。这样,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时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二、关注段落结构,领悟表达特点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从文本结构入手,还要关注不同文体的典型段式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如,三年级上册中《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其中大部分自然段采用总分式来构段,把一个地方(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如临其境。但同样是写景的散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的第2、3自然段却是以并列式来构段,在写山、水的每个特点的句子时又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把漓江水、桂林山的独特美写得惟妙惟肖。三年级上册《蜜蜂》是篇科普文章,文中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我试验”的过程,作者按照“试验—观察—思考”的构段方式(第3、4自然段写结果)把试验过程写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一目了然。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是一篇童话,课文中两个自然段在构段上都是相同的:小鸭先说要妈妈带它去某个地方—妈妈说某个地方是怎样的,妈妈让小鸭自己去—小鸭自己去的结果。学生领会感悟了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式,就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练习表达。这样,就能做到既“得意”又不“忘言”,有效落实了言语训练。
三、关注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
领悟文体特点,关注文本作者的表达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学着力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是其他学科课程本质所没有的。如果“怎么写”的教学缺位,那么再好的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表达为核心,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学习表达上,让语文教学真正姓“语”。如,人教版教材中,《穷人》一文是文学作品,侧重写人,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活动描写,從侧面烘托了穷人的美好品质;《落花生》一文是叙事散文,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花生阐明深刻而朴实无华的做人道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有关特点和知识,表达方式与其他文体大为不同。由此可见,文体特征不同,文章的表达方式就不同。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必须在解读文本时做到既要把准文体特征,也要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在体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不同文章的不同的表现手法。
四、关注语言形式,练习言语表达
面对千挑万选的教材课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呈现出的不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体会不同文体中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效果,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夯实学生言语表达的基础。例如,人教版教材中有不少的科普说明文,应恰当地把握好语言的教学,真正教出“语文味”。否则,很容易上成科学课。如,三年级上册《蜜蜂》一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我”把自家花园的蜂窝的蜜蜂放飞,并叫女儿在蜂房等着的情景。教学时,笔者在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对课文中表意较“模糊”的“好像、几乎、大概”这几个词语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与原文对比后感受到这三个词是不能删除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语言表达非常准确”,进而领悟表达效果。长此以往,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会有效提高。
五、关注情感体验,激发表达欲望
每一种文体的不同特征,还表现在情感的表达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学习,倘能真正领悟文本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他们一定会一吐为快,乐于表达。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文本文体,确定个性化的教学着力点,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充分挖掘学生的表达潜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篇书信体文章,语言朴实,没有口号,诉说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读起来催人泪下。教学中,教师可紧紧抓住文中“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中心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体悟、有感情地朗读,与小作者一同去感受“痛失父亲”的巨大悲痛和深切缅怀,把学生带入饱含深情的课文情境中。教师可在声情并茂的范读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扮演小作者,以饱满的情感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娓娓倾诉,深入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这样就扣准了学生的情感喷发点,轻而易举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书信的言语特点、如何以情动人的,还明白了书信体文章与一般文章的共同特点和独特之处,通过语言的实践强化了学生的文体意识,领悟了文体特点,提升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