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所谓的核心素养指的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就语文学科而言,有哪些能力是属于关键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这些关键能力呢?本专辑特约周一贯、吴忠豪、刘仁增三位专家就这些问题进行阐析,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因解读的角度不同,阐述上也有一些区别。如“四维”说(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二是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语用”说(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语思维”说(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本质是学习、运用言语思维,言语思维是一切言语现象的“处理器”)等等。无疑,这些论述都有一定道理,有助于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笔者在这里另找的一个思考角度是从反思“应试能力”入手,来看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淡化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应当指出的是,应试能力当然也是一种能力。既然有考试,自然就有应试,其某些方面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可忽视的是,这里的“应试”指的是传统的单一卷面测试,它往往以孤立僵化的命题、死记硬背的应答、唯“分”是问的评价为主要手段。因而所谓的“应试能力”,也就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相去甚远了。
反思传统的语文应试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它更多的是针对语文基础知识点的记与背。虽然这也是需要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语文是人类思想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交流是人类生命的存在与表现。语文读、写的重要内核是思维的活动与发展,语言文字不过是思维的“外衣”。所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是思维能力,只有将言语思维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显性地提出来并作深入精细的研究,才能突破当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困厄,重塑语文学科的“新质量时代”,真正造就可以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新一代。无疑,这也正是传统应试能力中最亏欠的一个薄弱环节。那么就言语思维这一关键能力而言,它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一、全向思维能力
言语思维活动具有全向性。即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看,它既有内部言语(不出声地用言语进行思考),又包含了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从思维的性质看,它既包含了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又包含了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往往比较强调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这当然没有错。一方面,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具有的倾向性往往是以“心灵直觉”感知外部世界,在真实体验的丰富表象中去获得探究的好奇心和愉悦感。另一方面,语文的文学性也总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但这不等于儿童就不需要相应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训练。作为思维能力来说,不可能把这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显然,这既包括了形象思維,也包括了抽象思维。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阅读方面也有这样的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必须运用全向思维能力(由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方能得到结果。“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科学精神”(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第一要点便是“理性思维”,这也足见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从小强化培养全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二、逻辑思辨能力
逻辑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思维的形式及初步认知其规律,并能运用于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学会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正确表达思想。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当然就离不开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去作思辨。这不是要教师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概念和术语,在理论上兜圈子,而是要在生活、学习的实践中,针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不露痕迹地作渗透与引领。如新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识字”的第4课《猜字谜》第一则的两句话:“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谜底是猜一个字。从谜面上反复出现的“左”“右”,小朋友就不难知道这个字是由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合体字;再分析左边的部分是绿的,喜欢雨水,右边的部分是红的,与水不能相容,但如果左右相遇就会刮起凉风。这就很容易猜出谜底是“秋”。第二则是由四个短句组成的一个长句,猜的是四个字,这就可以联想到四个字是相关的。而开头的“言”“心”“日”“水”暗示的就是不同的偏旁了。显然,这样的分析启发过程充满了逻辑思辨能力的训练因素,即从谜面暗示的逻辑性去猜想,从可能答案中去比较,从联系所及的范围内去推理,从猜想的谜底中去判断。又如第20课《咕咚》,一只木瓜掉在水里的“咕咚”一声,把兔子吓得拔腿就跑,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不问清缘由,都跟着逃,只有野牛问个究竟,才弄清了根本不是什么怪物,只是一只木瓜掉进了水里。课后的问题是“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野牛是怎么做的”。这一问就问到了思维方法的点子上,仅凭“咕咚”一声怎么就能判断是怪物来了,赶紧逃命要紧呢?可见,在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中,也一样可以有着逻辑思辨能力的训练意义,教师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意识。
三、批判质疑能力
在言语能力发展中,批判质疑应当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它同时也是催生创新发现的必要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在六大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中,把“批判质疑”列为三大重点要素之二。由此反思我们语文教学的严重弊端之一,总是以知识的学习、记忆、积累为重心构建教学,导致课堂上教师全盘讲析,追求正确答案,使学生学习陷落在被动僵化之中。儿童本来应有的“终极问题”和“情趣探索”,都被教师唯一的成人化解读所消释。事实上教师全盘讲解的“预案”,往往是远离了儿童真实体验的肤浅表象,而只有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常态,又堵塞了儿童对探求真实的好奇和自由表达的快乐。所以,未来社会对其成员素养的要求,批判质疑能力是首当其冲的。一位优秀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但内容的大部分都在讲它辉煌的过去,而真正写“毁灭”的仅仅七行字?既然圆明园这样好,我们为什么不把它重新建起来?英法联军真有这么厉害吗,我们为什么会让他们横行?……于是,课堂上由此展开的讨论,就成了提升学生批判质疑能力的极佳平台。正是有意详写圆明园的美而略写其“毁灭”,才突显了“所谓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英法联军固然是圆明园的直接毁灭者,但从更深的层面看,清政府的腐败是根本的原因,“落后挨打”是历史的无情规律。至于重建一个圆明园,固然不难,但留下这个被破坏的遗址,更能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清醒。大火已经熄灭,强盗也都走了,但思考不能停止,教训不可忘记……
四、当众演讲能力
多次听过《鞋匠的儿子》一课,但课堂教学模式如出一辙,都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由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课文作分析解读。而对通篇围绕林肯以极具魅力的即兴演讲,回击了一位参议员狂傲的羞辱,赢得了全场参议员的赞叹和掌声这一内容特色置若罔闻。可喜的是也有一位教师,能因文施导,让学生把课文中林肯的演讲内容串连起来,以演讲代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在反复的演讲尝试中讨论和感悟林肯的美好品质。这样的设计,在正确领悟思想内容的同时,着力于当众演讲能力的培养,即言语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瞄准了学生当众演讲能力的欠缺。
应当说,演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能力,但因为它跟卷面考试没有什么关系,而一直不被教师重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在谈到演讲的重要性时说:“用鼓励和说服的语言,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这是因为演讲的逻辑思辨力量,追求的是让人信服,其言语行为背后蕴藏着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和论理性,具有强大的魅力。在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诸子百家的游说活动,其实就是演讲。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演讲更是充分发挥了宣传召唤、教育鼓动的作用。在西方,把演讲、美元、电脑视为三大战略武器。在美国,能当众演讲,几乎是人人最希望拥有的能力。就语文教育而言,演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当众表达交流的胆量,训练语感和语脉,对培养思考能力、即兴论辩能力和口头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把它视为发展言语思维的关键能力之一,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五、真实的表达能力
言语思维必然要生存在表达和交流之中,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这种表达和交流必须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内,得“分”成了唯一的追求和评判的标准。学生为了得高分,便用假话、套话、大话,炮制出符合成人标准并为他们所喜欢的作文来,这无疑是对言语思维活动的扭曲和背离。虚伪矫作的表达方式习以成性,不仅严重地制约了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养成,其危害性岂能小觑。前些年曾在报刊上读到过这样一则外国笑话。
爸爸:你为啥想到中国求学?
儿子:到那里求学我会有很多钱。
爸爸:为什么?
儿子:我读过不少中国孩子的作文,他们中的多数都捡过钱包!
其实,这不是笑话,分明是讽刺,是黑色幽默。这说明在学生作文中的胡编乱造多么普遍。难怪作家韩寒会感叹:“许多人的撒谎,是从作文开始的。”当然,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但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缺失思想的表达,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可以因角度不同而各有侧重。虽然各种语文能力都很重要,但我们要关注的是“素养中的‘核心”“能力中的‘关键”。这种“关键”的位置又由其自身价值和现世状态所决定。正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言语思维”能力更关乎语文教育的原点,是一切言语行为的发生器和调节器,而且这个原点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长期地被冷落、被忽视了。难道现在还不是应当被重视、被强化的关键能力吗?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